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中国国家的形成(4/7)

以率诸侯,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也。”但是,秦穆公所霸的是西戎,并非中原,而且“秦穆公僻远,不与中国会盟”(《史记·齐太公世家》)宋国不是大国,宋襄公确实企图称霸,却没有成功。因此本书不采用赵岐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理特点:他们的国家都不在中原核心区,却又都与中原毗邻。地理是他们取得霸主地位的主要原因。

越国在今浙江东部,国都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与中原距离较远,似乎是一个例外。其实不然。楚、吴、越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的三个主要国家,不在当时的主流文化区。公元前584年,晋国遣使到吴国,教给吴国乘车战阵之法,让吴国背叛楚国。这一年是吴国和中原诸国之间的官方最早交往。越国比吴国的位置更偏。起初,越国的作战目标主要是吴国和楚国,势力限于长江下游,与中原无涉。吴王阖闾(前515-前496在位)称霸,占领过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后来,吴王阖闾攻打越国时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夫差为父报仇,把越国打得大败。越国只能屈辱求和。越王勾践(前497-前465在位)“卧薪尝胆”最后挥军包围吴国国都(今江苏苏州)。围城三年之后,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在破吴前一年,越国才第一次与中原国家有正式的来往,向鲁国派遣了使节。越王勾践获得了吴国的领土,与中原有了直接的地理联系,于是向周进贡。周元王封勾践为伯(霸)。越国把吴国原来侵占的土地归还给楚、宋和鲁等国,同时成为这些国家的邻国。宋和鲁都在中原的核心区。由此可见,越国称霸时,它已经是与中原接壤的边缘国家,就像五霸中的其他四国一样。荀子说:

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心也。乡方略,审劳佚,谨蓄积,修战备,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当。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荀子·王霸》。五伯即五霸。“齺(zu)然”牙齿上下咬合,引申为上下相应。“殆”使危险。“略信”取信。

荀子敏锐地看到,五霸都是“僻陋之国”即偏僻粗陋之国。“僻陋”有地理位置偏僻和文化落后两层含义。成就五霸事业的基础不仅是“信立”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僻陋之国”因为“僻”不会四面受到包围,有稳固的后方,也有扩张的余地;因为“陋”不会受到中原文明过多的拘束,可以推行大胆的改革,所以在制度和技术上反而是先进的,能够有效进行军事和社会动员。荀子的“五霸”不包括秦国,但与五霸之国相比,秦国更为僻陋。秦国和中原之间隔着郩山和函谷关,与晋之间有黄河,尽管很多时候晋国的领土延伸到黄河以西。

五霸崛起,除了地理优势之外还有文化的原因。荀子强调“信”上引信陵君说秦国“贪戾好利无信”可知秦国在国际中是没有信用的。但秦国的霸业比五霸更大,最后一统天下。可见“信”的使用也是有限度的。对于“文明”荀子和由余持大致相同的批评观点。由余的批评,不仅远早于“五四运动”甚至远在孔子出生之前。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因为他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各国激烈竞争的状况。孔子不是一个独创的思想家,他是一位继承者、一位教育家。孔子的理想最符合一个稳定的、统一的社会,经过改造后也符合专制制度。

荀子评论的是春秋五霸。到了战国时期,这种边缘国家强盛的形势也没有大的变化。除了秦国之外,最强盛的还有楚、赵、齐、燕,它们都是边缘国家。弱小的是鲁、卫、宋、魏、韩、东周、西周,它们都是地处中原核心区的国家。晋国原来是一个大国,是秦国的劲敌。晋国不仅阻挡秦国的东进,还对秦国构成很大的威胁。晋国一分为三之后,给秦国留下了极大的活动空间,秦可以在东方一试身手。如果晋没有分裂,秦成为大国的道路就会艰难很多。三家分晋之后,它们的领土彼此交错,就像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土地一样。为了讨伐对方,韩、赵两国都曾向魏借道。地处中原核心区的魏国四面受敌,终于衰落下去。

魏惠王的无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