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中国国家的形成(3/7)

薄,行动就可能越不划算。

范睢向秦王举了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例证:赵国战后独吞中山,而齐湣王攻楚所获甚微。然后,他把矛头对准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既是秦国的邻国,又是“中国”的中枢,地处秦国通往东方的要道之上,因此应该是秦国扩张的首要目标。范睢为秦昭襄王指出了称霸(还不是统一)路线图:与韩、魏建立密切关系,如果不行,就出兵进攻它们,总之是要它们站到秦国这边来。这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麦金德一定非常赞成这句话,这也许是他的“心脏地带”理论的最早版本了。除了秦国之外,当时的强国还有楚、赵两国。按范睢的计划,秦国的目标应该是首先威慑其中较弱的一个,使之依附秦国,然后再图谋另外一个。如果楚、赵这样的大国都被慑服,像齐国这样较小的边缘国家一定会害怕而服从秦国。等到边缘国家都归附了秦国,再去收拾韩、魏这两个中枢国家。

秦国是一个边缘国家,为了获得通往别处的要道,占据天下中枢,首先要占领韩、魏两国,或使两国归顺。依照范睢的“远交近攻”战略,也需要首先攻占韩、魏。秦始皇的统一战争走的大致就是这条路线。秦国首先灭掉韩(前230)和魏(前225),然后才是南方的楚(前223)、北方的燕(前222)和赵(前222),最后是东方的齐(前221)。如果按秦攻破都城的时间,赵(前228)、燕(前226)亡国在魏之前。9年之间,秦始皇摧枯拉朽灭掉六国。如果从嬴政亲政那年(前238)算起,也不过18年。秦国征服韩、魏没有分两步(先使之亲秦,再虏之),比范睢设想的更加干脆利索,证明秦国的力量已经比范睢时更加强大了。

根据李斯的《谏逐客书》,范睢的功绩是“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他的贡献主要在内政上。他的对外政策只是“蚕食诸侯”没有大的业绩,反而有过失败。他的对外政策注重显示与穰侯的不同,其目的是为了“废穰侯”以那时的实力对比,秦国还不可能夺得天下。作为一个“辩士”范睢的思想不是连贯的,为了个人的利益可以随时更改,又多夸大其词。这也是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最后,范睢推荐的人背叛了秦国,他被迫离职。

远交近攻有它的使用范围,是有强大进攻能力的大国的策略。对于小国,其首要任务是和邻近的大国维持良好关系,至少不要太坏,才能维护安全。在战国时期,燕国是北方偏远的小国,在赵国的北面。燕国的南部边界受赵国的屏蔽,因此没有遭遇兵燹。苏秦游说燕文侯,指出秦国和赵国曾有五次战争,秦两胜,赵三胜。苏秦要求燕国疏远秦国而亲近赵国。他说:

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军军于东垣矣。渡嘑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纵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所说的秦国攻燕的可能路线在北方,正好与赵武灵王计划攻秦的路线相同。秦国要到达燕国,路途更加遥远,除了云中、九原之外,还要经过代(在今河北蔚县一带,其时属赵)、上谷(在今河北张家口到北京昌平一带,其时属燕)。燕国的国都蓟在今北京城西南。东垣,在今河北石家庄东,嘑沱(滹沱)河南岸,当是赵国北侵燕国时集结军队的地方。

在这里,苏秦所用的原理和范睢的一样,可见在战国时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国际关系理论。在燕、赵、秦三国中,燕是最弱的一个。小国不能“近攻”要和邻近的大国维持良好关系,因为邻国的入侵路线短,很快就可以兵临城下。所以,苏秦向燕国建议的政策与范睢向秦国提出的战略正好相反。他提出,燕国应与强大的邻国赵国发展友谊,以免去燕国的后患。

战国时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车兵不能脱离步兵孤军先行。因此各国军队的行进速度在理论上相差不大。今天的军力长短是根据军队的机动性计算的,而各军的机动能力相差巨大。同样的距离,军队的机动性强,距离就短,反之则长。这是后来北方游牧骑兵可以在中原长驱直入的原因。美国地处北美洲,远离世界人口最密集的欧亚大陆,似乎难以成为世界领袖。但美国军队有良好的机动性、有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以及远程打击武器和武器平台。因此,美国成为距离所有国家最近的国家,可以对许多国家实施“近攻”而不必“远交”至于小国,无论它在世界的哪个位置,美国的打击随时都有可能到来,所以有必要和美国维持良好关系。北非的利比亚就是一例。利比亚的卡扎菲原来是反美的,在美国占领伊拉克之后向美国示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