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我当时还言情呐。那时对我有个污辱的称呼,叫"大陆琼瑶"。那时我写《空中小
》、写《浮
海面》,都是言情呀。全是读者,泪光闪闪的。
王朔:没有,起码明确的没有。我觉写作是和别人无关的,作为公众人
不会妨碍我的写作。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跟大伙意见一致的时候,就没必要讲了。就是跟大家意见不相同时,我觉得这得说说。
老侠:你想过没有,这个东西,大众文化,它的传播有自的一
程式或机制,你的东西借助它来传播,你无法把握它最后把你传播成什么样
。像你自己刚才谈的,
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是你又不是你,像你又不像你。你想过没有,它的这些小报。电视。广播等等,会歪曲你。甚至完全违反你写作的初衷,你的本意。
王朔:玩文学的那些人就是刘索拉、徐星,后来的原、余华他们吧,实验小说,先锋小说,嬉
文学。
王朔:我再说两句,就是大众文化这个话题,大众文化的传播问题。你以为它读者多就影响大,你以为它能把你的东西传遍五湖四海,实际上它只是过烟云,一
就散,它只是跟着哄,而且会在传播中不断地歪曲你、制造你、远离你,最后
个与你没什么关系的你。
王朔:肯定的,这是想大众传媒的必然代价。这是一
悲喜
加的传播。我以前还天真地以为,它就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或至少是大
分真实的传载,受众也不会歪曲你的意思,后来它从反面给我上了一课:一旦
大众传媒,就休想保全全
,不
得自己
无完肤就别想过得去。
来
去,我接受了这
传播。就是我觉得受众歪曲你的本意,是不可避免的,命中注定的,在劫难逃的。某个话传到一百个人的耳朵里就是一百个不一样。知
是宿命,也就心安理得了。
老侠:把人得面目全非?
王朔:我已然和他们划清界限了。
王朔:我觉得有两态度。有一
是对自己生活的一个基本认识。这个认识,实际上我自己开始时也没
清,是通过写小说逐步把它
清了。这里
不包括当下人的看法,或者说当下的
行的看法在我的小说里还不够档次。我不能把那个东西太在乎,不能过分看重它,更不能让它左右我的创作。但是当下人的看法通过大众媒
,电视啦,报纸啦,特别是那些小报,向外传得特别快。这是利用大众文化能够获得的效果。但传播得快和广,并不一定给你带来的全是得分的影响。
王朔:都是中了"灵魂工程师"们的毒。
老侠:受众的误读、歪曲不光
老侠:行健的话剧、田壮壮、陈凯歌的电影也是当时的先锋艺术,现在看来应划
大众文化。你也属于文学的玩主。
还有崔健的《一无所有》也造成了冲击。
老侠:有人说,只要大家喜,就是好东西。
王朔:我九十年代初也是媚态可掬那类的。
老侠:当时的港台冲击,对人人都想成为意识形态的霸主。文化话语的权力的主导者的局面是洪猛兽。有人说是对主
文化的"解构",包括你从《顽主》开始的小说。但我个人更愿意用"颠覆"这个词,
好,有嚼
,过瘾。琼瑶的
绵绵。金庸的打打杀杀,一下
把那些还在争夺文化主导权的大小作家。知识分
架空了。大众不看他们,背对他们,侯德健在电视中那副颓废虚无的尊容,人们不再听李谷一,不再看《
情的位置》那类
情说教词,不再看《
山下的
环》中的战争,都去看男生女生的卿卿我我,大侠小侠的打打杀杀,都去听《酒
倘卖无》。《一无所有》。
中生、大学生,曾是刘宾雁们最忠实的读者,现在却买全琼瑶、金庸的作品。从这时开始,中国文化市场上才有了真正的通俗文学与主
文学之分。当时的通俗文学还是非主
,还有人
来想灭了它。中国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市场、大游乐场、大工地,连大学校园都
现了夜晚的彩灯与
池以及类似自由市场那样的小商小贩。这
气氛,老百姓喜
,领导也不讨厌,于是到了九十年代,大众文化成为主
。它的颠覆
已变成了媚态。
王朔:我不同意这个。有的东西,我指大众文化制造来的
行,不
有多少人喜
它、离不开它,像有人为它辩护时说的那样,我还得讲,那也不见得是好东西。我曾
在其中,跟着哄,害人又害己。
老侠:其实呀,没人会认真对待这东西,都是一乐一哭一伤一痛快就完了。
老侠:后来才狰狞,《动
凶猛》。你八十年代对我说,咱现在是个小婊
,得立个大牌坊;等咱玩成大婊
了,就立个小牌坊;等咱玩成名
了,咱就不要牌坊了。由媚俗到本来面目的
路
漫长的。
老侠:不光是媚,而且智商也快降到零了。对了,想问一下,你对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的责任
,有什么自我期许?
老侠:先不谈你自己的创作和大众文化,先谈别的。以后我要拷问你的灵魂,看你能否真的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