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元写出了40卷的《林经注》,记载全国水道1252条。其中,有多少条他曾乘舟亲临?遥想舟中一点孤灯,一个著书人,足以温暖人心。《他说新语》中最有名的放新之一是华歌、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欲辄难之。朗回:“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朗欲舍所携人。激日:“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舟成了考验人格高下的标尺,有限的空旬,可见无限的胸襟,同舟又怎能不共济呢?
唐代的人们,老老少少都在奔波,在马背上,也在舟船上。为7功名,为了还乡,为了告别和为了聚会,更为了山山水水本身。谁能统计出唐诗中有多少首是在渡口和舟中写成的呢?我想,大概是不会少于三四成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看不见了,舟也看不见了,只有隐隐约约的一点孤帆。而一江春水,依旧东流。中国人的时间意识大约是在舟中获得的。路易幼迪在《文化与时间》一书中为中国文化中强烈的时间意识所惊叹,原因很简单:困居在石头城堡里的欧洲人孕育出了空间意识,而寄身于舟中的中国人则孕育出了时间意识。
唐代的诗人们最大限度地从舟的身上汲取灵感。最后,舟成为他们生命的归宿。李白的最后一夜是在舟中度过的。他为了捞水中的月亮失足落水,滴仙终于回到了天上。杜甫也是在舟中告别了他深爱的世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少年王勃覆舟而亡,像一颗管星划过初唐的天幕,对于这位早熟的天才而言,这样的结局幸耶?不幸耶?千年之后,在遥远的英伦岛国,也诞生了一群舟中的诗人:雪莱、济慈、拜伦、华兹华斯、柯尔律治…他们虔诚地把名字写在水上,因此永恒。
宋代最爱坐舟的当推东坡。出三峡、游石钟山、现赤壁、赏西湖、搞海南,哪一次离得了舟?伟大的前后《赤壁赋》是东坡与小舟共同完成的——小舟也是作者之一,没有小舟的参与,想写关于赤壁的文章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所以东坡一开头便写道:“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而在客人的理想世界中,舟亦为不可缺少的道具“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的稽之相属。”江流有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泛舟中流,人生至乐。东坡已明确地区别出:陆上生活与舟中生活并非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差异。陆上的生活“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管”;舟中的生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对立,是他者与自我的冲突。在陆上,生命向世界关闭;在舟中,生命向世界敞开。
与乘舟看遍大半个中国的东坡不同,明未奇才张岱只是局限于江浙一隅。然而,张岱却写出了《浓航船》这部奇书,谓:“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因为夜航船中所遇的皆是陌生的人与物,面临的是无以准备的“考试”“夜航”可以看作人生极限状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