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真的无端呢?
绍兴是舟的王国,周氏兄弟都是在舟中长大的“舟”与“周”的谐音恐怕并非巧合。鲁迅最好的散文,我以为是《故乡》和《社戏》,两个故一红都发生在舟上,先生记住的偏偏是舟。世匕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而舟的行程是无痕的,水上的波纹分了又合,无痕的舟路却在心灵中留下最深的痕迹,范爱农水上的葬礼,何尝不是鲁迅的自况呢?有一叶舟,也就有了支撑。舟能帮孩子们找到六一公公罗汉豆的香味。
周作人的《乌篷船》拿到今天来看,算是最佳的旅游广告。“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手可以搁在左右舷L,还把手都露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人的眼鼻接近。”唯其小,方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唯其小,方能找到与水最亲近的感觉。船尾用橹,大批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有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这是知堂最欣赏的情调“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这些原本稀松手常的声音,被舟一隔,都变得“很有意思”了。知堂并没有卓异的听觉天赋,只是“‘听”的处所变化了而已,黑夜是舟的帷幕;舟则是知堂的帷幕,他在舟中看风景,风景看不见舟中的他。
波心荡,冷月无声,舟中的人生容易导向虚无,河边没有系舟的树,舟上没有入水的锚。舟貌似轻巧,内心却是沉重,这才是周氏兄弟喜欢舟的原因。会稽是个报仇雪耻的地方,会稽的舟自然与他方的不同。岁月都不是白过的,那么多消岁月过去之后,轻舟中的周氏兄弟写下了分外沉重的文字。到了后来,是否人在舟上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一直保持着舟上的心境。匆匆又匆匆,行过了多少急流,多少险滩,避过了多少礁石、多少漩涡在同一艘舟中的人也会写出迥然不同的文字,俞平伯与朱自清相伴同游秦淮河,写了同题的两篇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同的眼睛,看到的是不同颜色的忧郁;不同的耳朵,听到的是不同音调的寂寞。灯影加浓了忧郁,桨声添深了寂寞。这种滋味是怪羞涩的。朱自清说:“我们默默地坐着。静听那也一归的桨声,几乎要入睡了。”在没有大波的时代里,即使在舟中,也躲避不掉那几分无聊,那几分无奈,何况是敏感的、优雅的。爱惜的心呢?少年人是读不懂这两篇散文的。少年人能欣赏的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凌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少年的梦想里,总以为舟是长了翅膀的鸟。只有到了“天凉好个秋”的年纪,才会爱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要真的进入“舟中”只有等到中年以后。
有一个腼腆的湘西人乘舟进入我的视野里,他的故乡叫凤凰城,有吊脚楼。有舟,有自主自为的乡下人。他就是写《边城》的沈从文。《边城》是一个关于渡船的故事。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见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河边泊着一艘方头渡船。70岁的祖父,20岁便守在小溪边,50年来不知用船来去渡了若干人。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孙女翠翠触目清山绿水,一双眸子清亮如水晶。祖父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溜剧在行,从不误事。
翠翠长大了,镇上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翠翠,尤其是老二滩送。王团总想以一座新碾坊召滩送为女婿,按照常人的想法:“渡船是活的,不如碾访固定。”但滩送却说:‘戏不要得那碾坊,想要那只渡船”因为‘哦命里注定要撑个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