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辑情感驿站3(4/6)

都是后者。恢复高考后,张鸣考进北大,从此便选择了一条清贫的但却是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物质世界的匾乏,却也有它的另一面:精神世界的自由。张老师讲东坡的时候,是他最有神采的时候。“村边古道三岔口,独立斜阳数过人。”这是东坡晚年的诗句,饱经沧桑后,坡仙痴心不改,依旧傲骨嶙峋—一那是孤独的极致,也是顽固的极致,这样的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让他低头呢?

军旅生涯的创伤,于我仍然是一个难以驱除的梦廉,于张鸣先生则是重新定义“自由”的参照系。大风吹芦苇,谁能不折腰?自由在这样一个过度喧哗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多少人感兴趣了。它如此被人蔑视,又如此容易丧失。然而,总有那么少数人,把自由看得像空气、水和面包一样重要。珍惜自由的只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的天性中有对自由的渴求,他们曾经被强力剥夺过自由,尝试过“丧失自由之痛”——一于是,他们便把自由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幸运的是,在北大这个地方自由还能受到人们的尊重,人们自由地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讲课、听课。读书、写作、思考。欢悦在疏离中得以产生,智慧在孤独中闪烁光芒。

“今人未必比家人活得好。”张鸣老师对宋人作人作文的方式深有考究。工具理性的膨胀,并没有能凸现人的主体性,相反,人更深地陷入茫然无措的状况中。他谈起在两个场合看到的人群。北京站的广场和地铁的入口处,那么多的人,目中无神,面无表情,仿佛处在半睡眠状态。他们只是在走路,为走路而走路。一样的疲惫,一样的呆滞,一样的茫然,尽管天生有美有丑,但美丑背后都是一样的灵魂。“多少年了,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仅仅是衣服漂亮了。鲜艳了,但那不过是衣服而已。”张鸣说,要是一个摄影家拍摄几百幅面部的特写,放在一起,组成一面墙,那太有震撼力了。什么名字也不用取。

上课的时候,张老师穿的常常是旧式的衫子,令学生们仿佛回到民国时代。“只是觉得宽松舒服,倒不是为了出风头。”先生笑着告诉学生。看久了,倒是觉得先生天生就适合穿衫子。有一次,先生理了发,穿上崭新的一套西装,一进教室,调皮的学子们便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笑。先生也笑着对满堂学子说;“我儿子告诉我,爸爸穿西服很精神。”

先生绝对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人,在这样一个先生们“故事”奇缺的时代里,这是一种特殊的扭力。张鸣就像他的茶一样,令学生“闻香识先生”

王岳川

潘光旦先生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儒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北大,大鱼带小鱼的景象尽管日渐稀疏,但仍然可以时时被人感觉到,它那动人的扭力是这座校园被无数学子怀念的原因之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