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个人在社会中的异化状态、个人的真实存在、个人的自由是存在主义哲学所关心的课题。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先行到死中去”这一“真正的为死而在”的方式正是摆脱“沉沦”(异化)、恢复个人的真实存在、赢得个人的自由的途径。这样“先行到死中去”就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关键命题了。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先行到死中去”呢?海德格尔的回答是:依靠一
“焦虑”(Angst)的情绪
验。
世界照旧存在,人们照旧活动,你却永远地完结了,死使你失去的东西恰恰是你的独一无二的真正的存在。念及这一,你就会发现,你沉沦在世界和人们之中有多么无稽,而你本应当成为唯你所能是的那样一个人的。所以“真正的为死而在”就是要“先行到死中去”通过在先行中所领会的你的死与世界、与他人无关涉的状态,把你的真正的存在个别化到你
上来。所以,对自
的死的真实领会以“揭
实际上已丧失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情况”把个人从沉沦的异化状态拯救
来,从而积极地自我设计,开展
“最本己的能是”成为唯这个人所能是的真实的个人。
三“惧怕”和“焦虑”正如把非真正的存在、非真正的为死而在与真正的存在、真正的为死而在加以区分一样,海德格尔把“惧怕”与“焦虑”加以区分。在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惧怕”是一属于非真正的存在的情绪。表现在死亡问题上,就是对死的惧怕,是一
非真正的为死而在的方式。而因为怕死,就更加执著于日常生活中的在,更加沉沦于非真正的存在。惧怕总是指向某
确定的对象,为这对象所局限住“所以惧怕与怯懦的人是被他现
于其中的东西执著住的。这
人在努力回避此确定的东西时,对其他东西也变得惶惶不安,也就是说,整个变得‘昏
没脑’的了。”(《形而上学是什么?》)即如怕死,并非真正领会到死的本质即虚无,而仅仅关注着死的现象,诸如临终的痛苦啦,遗产的
置啦,
后家室的安排啦。总之,死仍然被当作人世间的一个不幸事件来对待,失去了对人的真正存在的启示意义。
死是不可超越的可能。“非真正的为死而在”怯懦地逃避死“真正的为死而在”却勇敢地“先行到死中去”这里就有消极与积极、被动与主动之分。死是逃避不了的。可是,在此不可超越的可能
之前,却延伸着
可以实现的可能
。海德格尔认为,正是先行到死中去的真实
验使人从凡人琐事中解脱了
来“打断了每一
执于所已达到的存在上的情况”从而获得自由,开始对向着自己的死延伸过去的那些可能
行选择。所以他说:真正的为死而在就是“使自
自由地去为此不可超越的境界而先行”又说:“没有‘无’所启示
来的原始境界,就没有自我存在,就没有自由。”(《形而上学是什么?》)
海德格尔认为,虚无是一切存在的本质,可是,唯有人这
存在
能够领会此
本质,从而优越于一切存在
。反过来说,倘若人不去领会此
本质,那么他实际上就丧失了自己的优越之
,把自己混同于其他存在
了。这就是沉沦。可是超越于存在
之上的倾向包
在人的本
之中,既然
焦虑却不然。“焦虑与惧怕本不同”它是一
真正的为死而在并且启示着真正的存在的“基本情绪”焦虑无确定的对象,当焦虑的情绪袭来时,人只是
到茫然失措。“我说不
我对什么
到茫然失措,我就是
到整个是这样”在焦虑中,周围的一切存在
都变得与己漠不相
了,消隐不见了。这是一
突如其来的无家可归的
觉。我们平时与万
与他人打
,以为这纷纷扰扰的
外世界就是自己的家。可是这时,突然升起一
隔
之
,意识到这并非自己的家。那么,我们的家在哪里呢?
本就没有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存是毫无
基的,我们从虚无中来,又要回到虚无中去。虚无才是我们的家,可是以虚无为家,不正是无家可归吗?于是,通过这
突然袭来的不知伊于胡底的焦虑之
,我们就在一刹那间瞥见了虚无本
。所以,海德格尔说:“焦虑启示着虚无。”“
会到焦虑的基本情绪,我们就
会到此在的遭际了;在此在的遭际中,虚无就可被揭示
来,而且虚无必须从此在遭际中才可得而追问。”(《形而上学是什么?》)与惧怕相反,焦虑所领会的正是死亡的本质即虚无。在焦虑中个人的真正存在直接面对虚无,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执著于日常生活中的在,个别化到自
上来。所以“为死而在,在基本上就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