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聪明且珍重的,自知不起她,一个心里只有薛绍的公主。也许看到红豆,他想起昭明太
和慧娘,亦想起自己和太平公主,都是心有遗憾的
情。
萧统并无哀哭嚎叫,只亲手栽下两颗红豆,黯然回京。回京后一病不起,数月之后,薨逝。
这应该是传说,可是哀艳妩媚之不下于任何正史书纪的贞男烈女,而且
诚所至,天地
气亦有
知,萧统手植的两株红豆树,数百年后倏然合抱,树
并为一
,上枝仍分为二。
我是太,你要信我。”
待到《文选》编杀青,他终于要回京去。临别
上,他仍是豪情不减,手指远方
:“慧如,来日我要凤笙龙
,紫盖香车迎你回京。”
他就此别去,归来杳杳无期。果不慧娘所料,世事绝没有他想的那样简单,他要娶她,遭致的何止一方责难?他是太
也一样,他大,大过平民百姓,大不过礼法森严如天。
“门一如
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怀着寒微无路扣金门的凄伤,慧娘相思成疾,当他再来时,已是红颜零落青草稀了。
我们,生生世世说相思,犹未厌倦满足。是贪恋也好啊。因着人世无常,众生有情,我尚未为你红豆熬成缠绵的伤,
景良辰未赏透,怎么能就此放手?
唐人王维从江过,见此树心有所
,作著名的《红豆》诗,
传天下——红豆生南国,
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
最相思。
“安史之”中,著名乐师李
年在长沙唱王维红豆诗,已遥遥有思念故国之意,战
离让人们少了隽永缠绵,多了
重的现实哀思。杜甫作“红豆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亦有此意。中唐以后“红豆”两字的涵义由单纯地指代
情,渐渐延伸为故国故园之思。
不过世人对好的东西亦苛刻。传愈广,就代表接
的人越多,愈要能有所延
和拓展。应该是“要一奉十”经得起揣
摔打。不止是文学名著,连情诗也要有这个气度雅量。
从昭明太到王维,从钱谦益到曹雪芹,从曹雪芹到如今。红豆树,红豆诗,红豆词,红豆曲,红豆歌…从无断竭。
只差一步,是相思,而不是相,
情如尘埃,就是这样的细致
微。
她,
中凝聚着难以化解的忧伤。不是她不相信他,只是
份地位太过悬殊,宗教礼法的桎梏,由不得她去妄自天真。
我已无从揣测王维所谓相思,是相之思,还是故国故园之思。还有,这首诗是王维写给谁的。不过无从揣测也表示可以有无限揣测,如果一定有这个人,我希望是那个曾经在他生命里
现的唐朝公主。很多年后他对她说,当时我不得不走,因为再差一步,我就要陷
情。
她站在下凄凄地望向他,无语凝噎。半晌才轻轻地取
一
放在萧统掌心,
:“昔有妇人滴泪成血,化
相思豆,今以一双红豆付君,若君早归,妾当免于此厄,不然,日后…望你见豆如见人吧。”
到了明末清初,满人关,汉人为民族气节所激引,这样的意象更为清晰。明遗民诗中不仅“红豆”从象征男女相思引申到故国之思,连“南国”、“碧梧”、“相思”等语汇亦转而象征与满清对立的南明政权。如明末钱谦益借注杜诗《江南逢李
年》寄托南望永历之情,并以“一别正思红豆
,双栖终向碧梧枝”隐喻对柳如是的别后思念,那一缕隐微幽曲的故国之思也是昭然若见的。
《红楼梦》里宝玉的红豆曲唱得好:“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那时节已是清朝。看呐,王维的诗就这样传下来,致使后人以红豆寄相思,竟成了约定俗成的风习。好的诗就有这样人的效力和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