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在山崖间的路中,上和下都从树枝间过,或蹲伏着从树枝下穿过,或骑坐着从树枝背上越过。渡过牛头江便往东南爬上半边山,半边山东北面的高山为紫金原,〔山外就是蓝山县县城了。〕西南面的高山为空寮原,再往南为香炉山。〔空寮原山上有条白色石纹,上自山顶,下至山麓,若悬挂着的一幅帛布,当地人称它为“白绵细”香炉山在玉馆南面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亚于三分石,顶上有个清澈的潭,宽二三亩,潭中有两枝石笋,亭亭露出水面三丈多,我怀疑这潭就是志书上所称的天湖。只是志书上说天湖在九疑山麓,而此潭在山顶,这是不同的,若说山麓则没有湖泊。〕从半边山朝上行五里,稍往下走为狗矢窝。从狗矢窝又往上走,屡次度过山脊,但都狭窄得如一堵土墙,又屡屡从山顶上过,一路下少上多,往东南共走五里便出了鳌头山。这之前积雾未散开,即便是半边、鳌头等各山峰,到了近处都望不见,而身到山间就显现出来。等出了鳌头山,往南眺望,三分石不知在哪里。不一会,浓云忽然散去,高高的峰顶上很短暂地闪现了一下三分石的影子,与江山县的江郎山相似。一个是浙江的发源地,一个是潇江的发源地,但江郎山高高矗立在半山间,三分石却悬在众多山峰的最高顶端,这是不同之处。半边、鳌头两山,与东北面的紫金原夹峙,中间为牛头江,与西南面的空寮原和香炉山夹峙,中间为潇源江,〔即发源于三分石的水。〕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两条水中间的山脊。这两条水汇合在玉馆岩东南,往西流下鲁观与蒲江交汇后,才能航行轻便的小船,而流向宽阔的山间平坝中去。我们从鳌头山东面沿着半山腰走,两里后才往下行。三里下到烂泥河,才找到水做饭,已经是下午了。〔从烂泥河东面五里处翻越山岭,岭侧面小路经过的地方为冷水坳,是盗贼聚集的地方。下了岭走三里为高梁原,它是蓝山县的西境,也是盗贼会聚之地。这座岭是蓝山、宁运两县的分界,位于三分石东面,水也依此岭而分流。〕我到三分石,下到烂泥河中,便与去高梁原的路分道。折往西南走,又攀上一座岭,岭间各种红的、紫的野花争奇斗艳,〔从到鳌头山后才见到蓝色的山鹃花。到这里又有两种紫色的花,一种大,花朵如山茶花;另一种小,花朵如山鹃,而艳丽的颜色十分可爱。另外,枯树间长着黄白色的覃,厚而且大如盘碟。我摘了些装在袖管中,夜里到三分石,用细竹穿起来烤熟吃,香味正如香覃。〕树木耸入云霄。〔这地方山中的树很大,有一种叫独木的最贵重,而楠木次之。又有一种叫寿木,叶子呈扁形,如同侧柏,也属于柏树之类。树木中大的够四五人合抱,高几十丈。潇源水侧边渡河处倒横着一棵楠木,直径高到人的眉毛处,长有三十步还不止。听说二十年前,有过采伐木材的命令,这棵楠木难道是那次砍伐中遗留下来的吗?〕忽上忽下共走五里而抵达潇源水边。这条水从东南方的三分石流来,到此处向西流去,经过香炉山的东北面而流出鲁观。于是我们向南横渡过水流,便上到三分岭麓。那岭高峻陡峭,不容置足,细小的道路隐没在深竹丛中,我们低着头从竹子中穿行而上,用两手拉着竹子以移动脚步。当时竹林间因为早晨雾未散,小水点不断往下滴,所以既不能昂起头朝上走,又不能平平地从下面通过,只有借助这些深竹作为悬空攀越的绳索,不过这倒很有功效。如此走了八里,路才渐渐平坦。又往南从岭上走了两里。这时大雾仍然浓密地遮掩着,向山顶望什么都分辨不清,而夜色渐渐合拢,于是清除掉靠松的细竹,得到巴掌大的一片空地。山高无水,有火也难以做饭。我叫导游砍了些大木头堆起来烧着,就着细竹作褥子,将火视为帐子,作过夜的打算。天黑后,大风吼叫,火星被卷起而在空中飞舞,火焰摇曳不定,倏忽间窜起几丈高,开初我把这当作奇观。旋即雾气随风阵阵涌来,忽儿仰头是明星满天,忽儿空中飘下零星小雨,撑着伞不能遮挡风雨,裹着被则被子渐被雨水打湿,幸好火势猛烈,足以抵挡风雨的袭击。五更时雨势大起来,免不了被淋了个透。
二十九日天渐亮时,雨也渐停下。仰头看见三分石很短暂地露了一下影子,于是就忍着饥饿从潮湿的竹林中朝南而上。又朝山下走两里,才知道三分石还隔着一座山峰。越过山坳中的小山脊,又往南朝上走三里,才开始有巨大的石头环绕在山崖上;昨夭上爬下行所经之处都是高峻的土坡,没有石块,被导游带错了路。到了巨石盘绕的山崖南面,又走一里,往东眺望高高矗立的山顶,仿佛已经可以摸得到,但被雾掩没,见不到它的真面目,路到尽头石瞪就没有了。忽然,山中大雨倾盆,我们从头到脚都被淋透,于是往回走。经过巨石盘绕的山崖时,见侧面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