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即冷水坳岭上庙中僧。又有做木方客亦在焉。韭菜原中人人能言之,而余导者亦云然。
译文
二十七日雨已经停止,浓云稍微散开了些。我们赶忙吃了饭,翻过马蹄石岭,走三里,抵达玉馆岩的南面,找寻所约定过的姓刘的瑶族人,想作三分石的旅行。但那人因为云雾未散尽,认为不可远行,已经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样,又定在第二天去。那人虽然不在,但与他住在一起的一个人对山中的情况很熟悉,可惜他生疮不能作向导,他对我讲:玉馆岩就是何侯的故居、古舜祠所在地,它东南面的山上为炼丹观故址。〔志书上说炼丹观故址在舜庙北面箫韶、祀林两峰之间,有个石臼,松树穿过石臼生长出来,枝权屈曲如龙。我到处打听而不知道它的所在,我想郑舜卿所说的他要寻访的郑安期的铁臼,难道就是炼丹观故址的这个石臼吗?然而宋代时就己不可征询了。志书又摘引《太平广记》,说鲁妙典为九疑山道观中的女道士,麓林道士给她传授《大洞黄庭经》,她入山十年后,在某一白日升了天,而山中也没有知道的人。九疑洞的西边,有个地方叫鲁观,也没有其他的遗迹。郑舜卿撰的碑文中所说的玉妙,想必就是这人吗?郑舜卿撰写的《永福碑》又说:“到石楼寻访成武丁的遗迹。”这石楼也无从征询了。飞龙洞又叫仙楼岩,难道就是所称的石楼吗?不然,何以又有此雕刻呢?〕由玉馆岩往东行五十里,有三块石头高高耸入云霄,水从那里分流三处,俗称为舜公石,它就是三分石。到三分石的路已经湮没。由玉馆岩往南行三十里,有座孤崖如发髻一样,盘绕突立在山顶,俗称为舜婆石。有小路可以通到那里。〔舜婆石下有条蒲江,翻过岭为麻江,由麻江口搭乘筒槽船可达锦田。〕那人把摘来的新茶奉送了我一些,于是我仍旧返回斜岩。中途经过永福寺故址,见它南面有条溪水流得很急,这条溪虽然是往西流下潇江的,但它的东北南三面都是我已到过的,只是未游览过来处,于是溯流探寻。永福寺故址的左边,石崖倒悬,水从石崖下流出来,崖离水面三尺,但下面很深,不能下去。经过马蹄石时,见到岭北的水往北流,回想起昨天经过圣殿西面的山岭时,见到岭南的水往南流,我怀疑它们都会合在一起而往东流去,于是往东疾行到箫韶峰北麓,但却见到这里的水又往西流注,这才知道这个山坞中四面流来的水都没有出处,而杨梅洞下层洞中汇流成烂泥河的水,就是这众多水流渗到地下而进入洞中去的。两座岭之间,中部有一处如锅底,向下凹陷,名叫山潭。有个石穴位于满是桑树的山坞中,在山坞中耕种的僚人用大石头堵塞石穴,但水始终不能蓄积起来。桑园中有千百棵桑树,养蚕的人各自前往采摘,它们是天然生长的没有采摘禁令。这天仍旧在斜岩中一边观瀑一边烧柴火烘烤,云气渐渐散开,精神为之爽畅。由此想到我与这个岩洞有机缘,一停留就是几天,而对于在永州府游历过的各洞,也不可不评出个高低等次,于是按位次书写出永州府南境各洞的名称。〔月岩第一,在道州;紫霞洞第二,在九疑山;莲花洞第三,在江华县;狮岩第四,在江华县;朝阳岩第五,在永州府,澹岩第六,在永州府;大佛岭侧面的岩洞第七,在江华县;玉馆岩第八,在九疑山;华岩第九,在道州;月岩南面山岭中的水洞第十,在道州,飞龙岩第十一,在九疑山;麻拐岩第十二,在江华县。又听说道州长田有中朗洞胜景,没来得及去。此外还有些虽然经过但不值得记录或景致优美而未能游历到的,不能完全附录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