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线一样的细路隐没在深竹丛中,但雨很猛不能上去,就算上去也不能见到什么景物。于是从原路往下,到达昨天入夜后依傍着火堆躺卧的地方,打算从正北面来时的路下山,到溪边就着溪水做饭。然而火被雨浇灭了,只残存一些火星,我们急忙找了些烧剩的干柴引着火,将火把扛着下山。但却误走朝西面,竟然没找到路。许久,见到一条细小的涧流,便在涧中烧火做饭吃,这时已经正午了。饭后极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密草深竹丛中,许久才抵达一条涧流处,那里五条涧流纵横交会到一处,它们大约都是从三分石西、南、北三面流来的水,我们来时所渡的从东面流来的一条溪流在最北面。于是舍弃其中的一条,渡过三条,而留下最北面的那条没有渡。沿着涧流南边的滩流往东走,一里,到达来时渡河处,这才涉水到了北面。从原路到达烂泥河,到鳌头山时小坐了一会。坐下后闻到兰花很香,一寻找,那花就在我旁边的一个角落里,于是摘了它带着走。到了半边山,下到牛头河边,夜色已经合拢,幸好已经过了危险处。我叫导游领我们从小路直奔韭菜原,因为这地方有高山瑶居住,而从这里往南,绝无一间小屋,要直抵高梁原才有瑶族人家居住。开初往上爬时仍是土山,进了山往东朝下走,只听得深谷中水声潺潺。黑暗中摸着高而险的石瞪往下走,又行一里,跨过两座独木桥,就见到微亮的火光闪烁摇曳。赶忙奔到光亮处,见火光隐伏在田畦旁边,也不敢询问。随后见到一两间茅草屋,呼喊后,就有一人打着火把出来,迎我们进了他家住下。问他田畦间那些火把是怎么回事,他说那些人是到田畦间捉乖的,瑶族人称青蛙为“乖”问后得知他姓邓,年纪二十,他谈论起山中的事来很熟悉。我感激他深夜迎我们住宿,由此我才知道瑶族人中仍保留着古人淳厚的风气。进屋后,忙着烧树枝烘烤衣服,并煮了粥,吃后就睡下。
三十日因为前一夜没有睡着,天亮才叫顾仆起来做饭。早餐后出发,才见到所说的韭菜原,它位于高山的底部,也若像一口锅。只是未弄清昨夜所听到的那潺潺作响的流水,到底是进了洞中呢还是流出了山峡。山洼中有个清澈的水潭,很深很绿,称为龙潭。往西越过一座山,共走两里经过清水潭,又走一里半,经过蟠龙溪口。又走一里半,翻过一座岭,经过九龟进岩。于是朝岭上爬,过茅窝,下杨子岭,共五里,抵达导游家。又走三里,返回斜洞中吃饭。在洞中稍事休息,便将途中带来的兰花〔为九头花,一共七枝,但叶片不长耸,不如建兰。〕栽在洞中对着洞门的小石峰间的石台上以供佛。下午才出发,往北越过圣殿西岭,就向西到了娥皇、女英两峰之间,随即折往东北方向走,共十里,经过太平营。又往北走五里,投宿在路亭。这天傍晚才见到落日的光辉。
九疑洞的东南面为玉棺岩,四周环绕的层层山峦中耸起一座小石峰,岩在石峰下,朝向西面。有座卦山位于它的西边,正对着洞门。〔卦山形态如菱,又好似古时读书人戴的头巾,它也是群山中耸起的一座特别的山峰。〕岩洞中平坦宽阔,南北通达,它是古舜祠的基址、所说的何侯升天之处。由此岩往南三十里为香炉山,往东南五十几里为三分石,往西三十里为舜母石,从舜母石又往西十里为界头分九,那里就是江华县的东界了。
关于三分石,都说它下面的水一条流往广东,一条流往广西,一条流下九疑山成为潇水,流出湖广。到了它下面,才知道所谓三分石是石峰分成三支耸起。三分石下面的水,东北面的是潇水源头,它汇合北面、西面各条水〔就是交汇在一起的五条涧流。〕流出宽阔的山间平地中,为潇水的源买。正东面的从高梁原起为白田江,它往东流十五里经过临江所,又往东流二十里到蓝山县城,为岿水的源头。东南面的从高梁原东南十五里的大桥处流下锦田,再往西流到江华县,为拖水的源头。这条水之所以不流到两广去,是因为南边有条锦田水横流成为湖广和广东、广西两省的界限。锦田东面有座石鱼岭,为广东连州的边界,岭上的水才往东南流入广东省。至于广西,则上武堡的南面就是贺县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