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楚游徐霞客游记记九(3/6)

来,山田苦旱,适当播种之时,至此嗷嗷已甚,乃得甘霖,达旦不休。余僵卧待之,晨餐后始行,持盖草履,不以为苦也。东一里,望见孟桥,即由岐路南行。盖至是南列之山已尽,遂循之南转。五里,抵唐村坳。坳北有小洞东向,外石辚峋,俯而入,下有水潺潺,由南窦出,北流而去。乃停盖,坐久之。逾岭而南,有土横两山,中剖为门以适行,想为道州、宁远之分隘耶。于是连涉两三岭,俱不甚高,盖至是前南列之山转而西列,此皆其东行之支垅,而其东又有卓锥列戟之峰,攒列成队,亦自南而北,与西面之山若排闼门者。然第西界则崇山屏列,而东界则乱阜森罗,截级不紊耳,直南遥望两界尽处,中竖一峰,如当门之标,望之神动,惟恐路之不出其下也。过唐村坳,又五里而至大洋。道州来道亦出此。其处山势忽开,中多村路。又南二里,东渡一桥,小溪甚急。逾桥则大溪洋洋,南自九疑,北出青口,即潇水之上流矣。北望小溪入江之口,有众舟舣停泊其侧。小舟上至鲁观,去九疑四五里,潇江与母江合处。渡大溪,是为车头。又东南逾岭,共六里,为红洞。市米而饭,零雨犹未止。又东南行六里,直逼东界乱峰下,始过一小峰,巉石岩岩,东裂一窍,若云气氤氲。攀坐其间,久之雨止,遂南从小路行。四里,过一村。曰大盖。又南二里至掩口营,始与宁远南来之路合,〔北去宁远三十里。〕掩口之南,东之排岫,西之横嶂,至此凑合成门,向所望当门之标,已列为东轴之首,而西嶂东垂,亦竖一峰,北望如插屏,逼近如攒指,南转如亘垣,若与东岫分建旗鼓而出奇斗胜者。二里,出凑门之下,水亦从其中南出,其下平畴旷然,东西成壑。于是路从西峰之南,转西向行。又三里而至路亭。路亭者,王氏所建,名应丰亭,其处旧名周家峒dóng王氏之居在焉。王氏,世家也,因建亭憩行者,会发乡科中乡试,故遂以“路亭”为名。是日止行三十五里,计时尚早,因雨湿衣透,遂止而向薪焉。

译文

十六日天亮时出发,行二十里为麻潭骚,这里仍然属于零陵县,但它的南面就是道升I界了。自从进入此泥以来,两边山势逼束,石滩高悬横亘,然而北风很便于航行,奔腾的江水卷翠激玉,船曲折地行进在狼尖上,不觉得航行的艰难,我曼声吟出旧时写的两句诗:“船行如梭织出峰岭上翠秀的图景,山转似轴卷起澳中薄绸般的彩画”〔这是((下宁洋溪中诗》中的诗句。〕这仿佛是为此地而作的。这地方杜鹃花盛开,点缀了水边岸侧,虽没有呈现出漫山遍野的景象,但映碧流丹,给人的感觉非同一般。行二十里,到吴垒铺,铺的西南面山稍向里退缩,而船反而转往东。又行五里,重新转往南,江的东北岸上有些石头,呈方形堆叠着,环绕横直在山腰上,东边下倾西边耸起,像是人工砌成的,难道是堡垒的残留部分吗?又行十里,山势更加逼束,这里便是拢口。又行五里,停泊在将军滩。滩边有座山峰屹立在拢的出口处,如守关的将士一样-溯流出了此拢,景象迥异,如另一番天地。整个夜晚月光明亮,直到天明,是入春以来从未有过的。

十七日天亮时开船,水路迂回曲折,行五里到青口。一条水从东边的山峡中流泻出来,这是去宁远县的水路,此水最大,它就是潇水;一水从南面平坦的旷野中流来,这是去道州的水路,此水没有潇水大,它就是拖水,水势弱小。于是我们不走潇水而往南溯拖水行。又行五里为泥江口。按志书记载,有个兰江口,为潇水、拖水、营水三条水流汇合处,我向船上的人打听,却都不知道,难道就是青口吗?但是营水汇入拖水处是在潇水、拖水汇合处的上游。泥江口的水西通营阳,乘船溯此水上罗坪为三天的路程,它应当就是营水了。又行三十里,抵达道州城东门,然后绕到城南,停泊在南门边。下午我到城中去,从南门入城,经过一个大寺庙,〔名叫报恩寺〕由州衙署前抵达西门。登上南城墙往回眺望,才知道道州城南临江水,东、南、西三个门都向南濒临江流,只有北门在里面。拖水从江华县流来,掩、遨两条水自永明县流来,它们都汇合在城西南十五里以外。水从东北流来,抵达城西南隅,绕过南门到东门边,又往东南流去,像一张弯弓一样,而城正好位于弓背上。城西门外有条赚溪水,从西面的月岩流来,翼云桥横架在溪流上。城东门外也有条水从北面流来汇入江水中,但那条水流就更加涓细了。到傍晚,我们仍然出了南门,宿在船中。夜里又下起了雨。道州城城外附近有四景:东边有响石,〔即五如石。〕西边有镰溪,北边有九井,南边有一根很特别的木头。〔南门外有一根大木头横卧在江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