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楚游徐霞客游记记四(3/5)

致往返也,是日雨不止,舟亦泊不行。

译文

二月初一日早早地在绿竹庵吃了饭,因为城中街道泥泞,我想不如从山上行。于是往东南翻越一座小山岭,到达湘江边上。共走一里,溯江到了蒸水汇入湘江处。〔对岸就是石鼓合江亭。〕渡过江登上东岸,往东南行,那地方山坡高低不平,走四里,经过把膝庵,又走两里,翻过把膝岭。岭南面田畴平坦宽广,举目望去,来水从东南方流来,直抵湖东寺门前,折往北流去。湖东寺在把膝岭东南面三里平坦的田野中,寺门对着来水,它是万历末年无怀禅师建的,后来憨山也到寺中来与无怀一同住留,他有间静室在寺中。我到达寺中时,正遇上桂府施舍斋饭给僧人,他俩被两个宦官强行拉着去吃斋饭了。于是往西行五里,翻过木子、石子两座小山岭,从丁家渡渡过江,这里已经在衡州城南门外。攀着山崖上了回雁峰,这峰不很高,向东临眺湘水,往北俯瞰衡州城,都在脚下,雁峰寺笼罩在峰上,使峰上不再有空隙,然而寺中的殿宇许多处即将坍塌。又在僧人住的千手观音殿吃了饭。这才往北向下朝街道走去,路上污泥淹没到小腿,,里后,进入城南门,经过四牌坊,城中的街道店铺与城东的河市同样繁盛。又走一里,经过桂府王城东面,又走一里,到府衙门西面,又走一里,出了城北门,便往北登上石鼓山。这山在临蒸骤后面、武侯庙东边,湘江在山南面,蒸江在山北面,山脉从两江之间穿越而过,到东面耸成山峰,峰前为禹碑亭,大禹的《七十二字碑))就立在亭中。碑上的刻字比起前面临摹到的望日亭中碑上的字来,略微古一些,但字迹非常模糊,不可辨识,字形和解释的文字也很有一些不相同的。禹碑亭后为崇业堂,再往上走,宣圣殿矗立在中间。殿后面高耸的楼阁非常宽敞舒适,下层名叫回澜堂,上层名叫大观楼。从楼上往西俯瞰石鼓山山脊穿越过去的地方,正好平平地对着衡城,与回雁峰南北相对峙,蒸、湘两江夹在楼的左右两边,江流近得从窗户门槛下流过,只有东面两江合流处在楼的后面,不能全部观览到。然而楼的三面所凭靠的,近处是居住着千万家人的市街,以及三条江流中来往行驶的船只,〔湘江从南面来,蒸江从西面来,来江从东南面来。〕远处却是高山、云彩、峰岭、树木,它们相互遮蔽映衬,层层叠叠,虽然书院的宏伟,不如吉安白鹭书院那样壮观,但却是名士贤达们乐意讲学育才的一个地方,兼有滕王阁、黄鹤楼的优越之处,〔它们是韩文公、朱晦庵、张南轩讲授学业的处所。〕不是白鹭书院能够比得上的。这座楼的后面为七贤祠,祠后面为生生阁。阁朝向东,往下俯瞰,两江〔蒸江、湘江。〕汇合在阁前,来水在两江合流处北面两里外汇入,此阁与大观楼的朝向相反,大观楼朝西,此阁朝东。大略地说,大观楼雄踞山顶,囊括了南北西三面的奇观,而此阁却尽收东面两水同流的美景。又往东为合江亭,亭址所在处较为低下而更加临近江流。亭南面石崖边,有条五尺高的缝隙,如同两掌相合而朝向东面,侧着肩膀进去,里面可以容纳两个人,这是朱陵洞的后门。我寻觅所谓的“六尺鼓”,但没有找到。合江亭下靠近江水边有两块石头若如竖立着的两块碑,它们难道就是所说的遇到时世危乱便自动鸣响的那石头吗?登上大观楼时,正对着落日残辉,见太阳隐隐地藏在黑云后边,又出现了要下雨的征兆。下了楼,踩着污泥趁着夜色越过青草桥,往东北走两里进入绿竹庵。吃过晚餐后,咫风怒号,直到天亮才停止,而雨又潇潇地下了起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