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游雁宕山徐霞客游记记后(6/7)

有的鹿跌进了堑沟中。众僧人来到,又用石片扔下去,只听到响起一阵如同布帛撕裂的声昔,好一阵才沉静下去,鹿群更加不住的啼鸣。从这里再往西走,石脊就从中断开了,山峰也渐渐地低下去,往西北眺望雁湖,距离越远、位置就越低。我二十年前探寻雁湖,往东寻找高峰,被断绝的崖壁阻止,于是坠着绳索而下,坠下来的地方就是这里。从前游历了雁湖西部,这一次往东出到雁湖高处,再也没有遗憾了。往下返回静云庵,顺溪流走到大龙揪边,往下俯视揪底的龙潭、圆圆地环绕在山崖夹缝之间,水从卷壁上坠入潭中,腾跃、喷洒着水花而下,光怪陆离,不能近看。于是越过溪水往西走,往南出到大龙揪正对的山崖上,越过两座山峰往南走,那座岭就是石门寺东边,罗汉寺西边,往南伸出去形成芙蓉峰,再往南延伸为东岭的山岭。芙蓉峰圆圆地耸立在罗汉寺西南边。来到芙蓉峰下,才有正路。往东走到罗汉寺时,太阳已经偏西,徐仲昭也先回到寺中了。

初五日和卧云告别后出了罗汉寺,沿着溪岸走一里,来到大龙揪溪口。一共走了四里,越过马鞍岭,然后下去。往北远望观音峰下,石壁上裂出像门一样的石隙,层层排列,不止一道。徐仲昭已经朝前去灵岩寺了。我带着一个仆人往北来到观音峰下,沿着砍柴的小路往西转二里,直达观音峰、常云峰的山脚,才知道这两座山峰虽然山顶遥遥对峙,但山脚的石壁却是连贯的,如同一道墙壁。又顺着崖壁东面往上攀登了一里多,走出到石隙上面,林木丛生、树荫密蔽,不能往下看。崖壁顶有块如同盖子高举一样的巨石,巨石上面和磨石一样平滑,而下面四周都是空的。在巨石上面坐了很久,又往下沿着石缝往里走,崖壁上层层裂开的石缝,都可以摸索着走通。石缝外面有一座山峰挺拔耸立,逼近云层,山峰形状为圆顶拱袖,有老僧岩那么高,很像一个拱手而立的小儿。出到路边,有很多姓吴的人家住在这里,有个叫吴应岳的留我吃饭。我拉着他一齐溯溪流往里走,就是在绝顶上远远看到的吴家坑溪,位置在铁板嶂和观音岩之间。我准备攀登溪水左岸的黄崖层洞,黄崖位于铁板嶂西,洞在黄崖左侧,像分成上下两层一样。来到崖下,上不去,从崖上出去,洞又悬挂在崖壁间,没有路下去。于是顺崖往东行,又找到一道石缝,仰望石缝年面。层层叠叠的可以深入,但估计不搭木悬梯就上不去。从这里下一座小峰,名莺嘴岩,和吴应岳告别。往东经过铁板嶂下,看见其中的石缝更大,下面好像有溪水从洞中流出来。我急忙溯流往里走,来到洞下,乱石堵塞,但左边的岩壁有路直直上去,是凿在崖壁间的石坎,扯着藤条可以攀登。于是奋勇往上攀登,衣服碍事就脱掉衣服,手杖碍事就扔掉手杖,凡是直上一道崖,就又横穿一道崖,像这样走了两回,又两次穿过桥一样的栈道,于是才进到石缝中。两旁的岩石好像门相对,当中很宽广,能够一顺着层叠的石阶攀登。文往里穿过两道石门,抬头斜视上面,石壁环形耸立,围住一块青天,中间像深陷的井。走完石壁,穿入洞中。洞底阳光透亮的地方有木梯,像猿猴似地从木梯爬上去,如同登楼阁一样。从洞左边转过去,又到了平缓的大丘,后面是高高耸列的铁板嶂,东西两面陡崖环绕,南面石缝遍布的岩石低伏,山丘宽大开阔,曲折盘旋,真是神仙居住的好地方啊!里面有一排茅屋,空空的没人居住,空地上有很多茶树,所以凿石坎搭梯子,往来于石洞、山丘之间。下到溪旁,有人居住了。于是翻越小剪刀峰往东走,二里,进灵岩寺,与徐仲昭会合。

初六日邀约灵岩寺的僧人去游屏霞嶂。从龙鼻洞右边攀越石缝而上,半里,看到一个很奇妙的洞。又上半里,崖壁高耸道路断绝,有梯子靠着崖边,大概是烧炭人留下来的。爬梯子走到崖上,三块巨石横着层叠在两座山崖之间,内部搭石成屋,跨在外部的是仙桥。石屋空旷明亮、幽静宽敞,隐蔽在重叠的岩石侧边,虽然不如铁板嶂、石门那样聚集了奇丽的景色,但幽静深远,自成一片天地。又穿洞往左上,攀援藤条,越过栈道,就出到屏霞嶂的中层,大概是龙鼻洞顶。崖端也很宽阔,地势高而干燥,可以建房居住,背后的屏霞嶂仍然往上连接云天,屏霞障右有岩石往外覆盖,瀑布落在岩石前面。从右边又攀登崖石,快到屏霞嶂顶时,被陡峭的岩石所阻拦。岩石侧边有一缕石缝,草木顺着石缝生长,可以落脚,于是从石缝下去。崖壁间悬挂着很多长藤蔓草,都能够抓采和拉扯。当行到岩石陡峭而没有树、没有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