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游雁宕山徐霞客游记记后(5/7)

,一共走了四里,经过石门寺遗址。顺着溪水往西下一里,有一条溪从西边流来汇合,就是凌云寺和宝冠寺的溪流了,两股溪水汇合后往南流入海。于是又溯从西边来的溪水行走,在凌云寺住宿。凌云寺建在含珠峰下,含珠峰独自插入云天后,忽然又裂开成两峰,裂隙从头到脚,相隔仅咫尺宽,其中含着一块像珠一样圆的石头,显得特别奇妙绝伦。沿溪水往北走进石夹缝,就是梅雨潭了。飞泻的瀑布从险峻的陡壁上往下冲击,气势十分雄伟壮观,和雨色迷茫的景致并不相似啊。

初三日仍然往东行三里,溯溪流往北进人石门寺,把行李担停放在黄氏墓堂。沿着石阶一级一级地往北登雁湖顶,道路不算很陡。一直往上走了二里,对面的山渐渐低伏,海中的小山浮现在前面。越往上走,海就离脚下越近。又往上走了四里,终于翻过山脊。山从东北边最高处曲折连绵地往西延伸,分为四道支脉,都由石山变成土山。四道支脉的山梁,隐隐约约隆起,支脉与支脉之间形成三处洼地,每处洼地中又有山脊,从南向北横贯,把洼地从中间一分为二,总起来计算,不止六处洼地了。洼中积着水,形成丛草繁生的地方,视野所到之处,一片青翠碧绿,这就是所说的雁湖。雁湖往南分流下堕的水,有的从石门寺流出,有的从凌云寺的梅雨潭流出,有的形成宝冠寺的飞瀑;往北分流下堕的水,则是雁宕山北面的各条溪水,都和大龙漱的水风马牛不相及。翻过山冈后,往南眺望大海,往北俯瞰南阁溪,远近都没有任何遮挡,唯有东峰还是高出天外。我想往西北另找一条路下宝冠寺,但岩石重叠、荒草茂密,完全没有落脚的地方。又寻找原路下到石门寺,往西经过凌云寺,沿含珠峰往外走二里,顺着山涧去探访宝冠寺。宝冠寺在西谷深坞中,已经荒废了很久,山坞最深处,崖石环绕,石阶和道路都没有。一个洞高高地挂在悬崖脚下,倾斜的岩石紧靠洞门。门分成两边,高大、宽阔、透亮、清爽,瀑布从其中飞洒而下。内有很多芭蕉,形状很像福建省的美人蕉;外面则有刚刚长出的竹笋,高高低低地已经渐渐地形成竹林。来到洞口,只听到瀑布声如雷灌耳,但洞中崖石曲折掩蔽,又很深,什么也看不见。于是下山,渡过溪水,回头眺望洞的右侧凹处,崖石翻卷,形成裂缝,瀑布从裂缝中垂直坠落,往下冲向圆形的坳地,然后又从坳地中跃起,形成溪水流去。瀑布的高度亚于大龙揪,但比较起来,这瀑布壮观处似乎更胜一筹,所以不能说只是雁宕山第二瀑布。从原路往东出去,在罗汉寺住宿。初四日一清早,远看常云峰上白云茫茫,什么也看不清楚,但却不因此而止步不前,催促卧云一同登山。往东越过华岩走了二里,便从连云嶂的左侧、道松洞的右侧,踏着石阶往西上,一共上了三里,俯瞰剪刀峰,已经在脚底。走一里,山峦回旋,溪水流出,这是大龙揪的上游。渡过溪水,经过白云庐和云外庐,又往北进入云静庵。云静庵、白云庐、云外庐以及山路都修整过,和从前不一样了。卧云叫他的徒弟采来竹笋做饭。吃过饭后,各山峰上的云气突然散尽,徐仲昭留在静云庵中休息,我和卧云一同直上东峰。又上了二里,渐渐听到水声,是大龙揪从卷崖中往下泻落,大龙漱水从雁宕山绝顶南面、常云峰的北面流出,两峰之间的山坞就是它的发源地。溯大龙揪水而上,二里,水声渐渐微弱。又走二里,越过山脊。这道山脊北靠雁宕山绝顶,南面分成两支延伸,东边的一支是观音岩,西边的一支是常云峰,这里正是两支山脉分开延伸的地方。正中山脊的东部是吴家坑。那回环绕列的山峰,近处是铁板嶂,第二层环绕处是灵岩寺,再绕出去是净名寺,再绕去又是灵峰寺,最外层尽头处是谢公岭。山脊西部,那坑凹处就是大龙漱背后,那回环绕列的山峰,近处是与大龙揪相对的山崖,第二层环绕处是芙蓉峰,再绕出去是凌云寺,又再绕为宝冠寺,最后到李家山为止。这些就是雁宕山南部众山峰的概貌。而观音岩和常云峰,正好位于群峰之中,都已经低伏在我的杖下、脚下了,只有北峰像帝王背靠的屏风,仍然屏立在后面。往北上三里,一座山脊平行峙立,狭窄得如同一道墙,两端高高昂起,北面像崩塌一样地直落下去,就是南阁溪横着流过去的分界,不像南面那样回环交错。我从东顶往西顶攀登,突然响起一阵来回走动的声音,原来是受到惊骇的几十头鹿。鹿群北边有一座山峰,像被斧头从中剖开一样,中间是参差不齐的石笋,乱石林立、崖壁阴森,深邃得看不到底。鹿群全向其中奔下去,想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