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六十(6/10)

少以才 学见知,及位望稍高,颇伤自任,争竞之徒,更相谮毁。所以运属兴王,功参佐命, 十余年间竟不徙级。所撰文集,勒成八十卷,遭乱亡失,见五十卷行于代。

子百药,博涉多才,词藻清赡。大业末,位建安郡丞。

部分译文

高颎字昭玄,一名敏,自称是渤海蓚人。祖先因在北部边疆做官,死在辽东。曾祖父高詗,太和中从辽东回到魏国,官至卫尉卿。祖父孝安,曾任兖州刺史。

颎父高宾,出仕东魏,官居谏议大夫。大统六年(540),为避谗害弃官投奔西魏,独孤信用高宾为幕僚,赐姓独孤氏。独孤信被杀害,高宾和妻子儿女被徙于蜀。隋文献皇后因为高宾是她父亲的旧属,常常出入于高宾家中。高宾在政事上很机敏,外事果断。赐武阳县伯爵,历任齐公宇文宪府长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襄州总管府司录,死于襄州。及高颎显贵后,开皇年间,追赠礼部尚书、武阳公,隘号为简。

高颎自幼聪明敏捷,有大器量,学涉文史,特别擅长辞令。当初,高颎孩提时,家有柳树,高约百尺,宛如伞盖。家乡父老们说“:这一家要出大贵人。”十七岁那年,周齐王宇文宪任命他为记室。袭父爵为武阳县伯,又升任内史下大夫。因平定齐国有功,晋升为开府。

隋文帝执政,平时就知道高颎精明强干,熟悉军事,智多谋广,想要把高颎召入自己府中。派遣邗公杨惠向高颎说明这种意思,高颎得旨后十分高兴,说:“愿效犬马之劳。即使杨公的事不能成功,也不怕灭族之祸。”于是任隋文帝府司录。这时,长史郑译、司马刘窻,都因奢侈纵欲被疏远,文帝更加中意高颎,视为心腹,尉迟迥起兵作乱,文帝令韦孝宽领兵讨伐,大军到了河阳,就没有人敢打头阵了。文帝因诸将不和,命令崔仲方监军,仲方因父亲在山东就推辞了。这时,高颎见刘窻、郑译等人都没有去的意思,就主动请命,正合文帝的意思。高颎受命出发,派人向母亲辞行说:“忠孝不能两全,儿上路时很悲痛。”到了军中,令人在泌水上建桥,贼兵在上游放下水阀,高颎事先令人用堵水的土袋防备。过河之后,焚烧浮桥,率兵力战,大破尉迟迥军。从军中回京,侍宴于卧室中,文帝撤掉御用的帷帐赐给高颎。擢升为柱国,改封为义宁县公,改任丞相府司马,更加得到文帝的信任。

文帝受禅即位,任命高颎为尚书左仆射、纳言,晋爵为渤海郡公。朝臣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文帝常常称他为独孤,而不称其名。高颎佯装避讳权势,上表请求辞职,位居苏威之下。文帝想成就他的美名,解除了高颎的仆射之职。过了几天,文帝说:“苏威高居前朝,高颎能够举荐贤才。我听说举荐贤才应该受到很高的奖赏,怎么能够让他辞官呢!”于是令高颎官复原职。很快又拜任左卫大将军。仍兼原职。突厥屡屡侵犯边境,为害边民,诏令高颎镇守边关。还朝时,赐马百匹,牛羊数千。兼任新都大监,朝迁制度多出自高颎。高颎每次朝见都坐在朝堂北边的槐树下,那棵槐树不成行列,有司准备把它砍伐掉。文帝特意命令不要砍伐,留下来给后人做个示范。文帝就是这样看重高颎。又升任左领军大将军,仍兼原职。母丧,为母守丧辞职,过了二十天,文帝令其复职处理事务,高颎痛哭流涕,推辞谦让,未获允许。

开皇二年(582),长孙览、元景山等领兵讨伐陈国,文帝令高颎节制调度诸军。适逢陈宣帝死,高颎因为有不伐丧之礼,请求班师。萧岩叛乱,诏令高颎安抚江汉之地,深得人心。文帝曾经问高颎攻取陈国的方略,高颎说:“江北地寒,收获的时间迟;江南气候热,水田热的早。计算江南收获的季节,稍稍调集一些人马,虚张声势,假装进攻之势。陈兵必定屯兵防守,足可以误其农时。他们把兵聚集起来之后,我方就解甲归田,再三这样,陈兵习以为常。之后我方再调集兵力,他们必定不相信我方会进攻,在他们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我方派大兵渡江,登陆作战,士气更加高涨。再说,江南土层浅,房屋多是用竹子茅草搭起的,储存食物,都不用地窖。秘密派遣人渡江,借风放火,等他们修建好后,再放火焚烧。这样做的话,用不了几年,江南的财力就会耗尽了。”文帝采用高颎的计谋,陈国因此更加穷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