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序言,诏令让杨亿审定后才能使用。三年,召任翰林学士,又共同修撰国史,凡是变化的体例都出自杨亿之手。大中祥符(1008~1016)初年,加任兵部员外郎、户部郎中。
大中祥符五年(1012),由于疾病告老归乡,朝廷派遣宦官让太医前去看望,杨亿上章致谢,在纸的末尾真宗作有“副予前席待名贤”的诗句。由于长时间害病,杨亿请求解除近职,真宗下诏不予批准,仅暂时免除朝廷当值。杨亿刚直不合众,在书局,仅与李维、路振、刁絗、陈越、刘筠等人十分友善。当时的文人学士,都依赖杨亿的品评,有的被遭贬的人,被贬后大多怨恨诽谤杨亿。王钦若突然富贵,杨亿一直看不起他,王钦若怀恨在心,多次挑剔他的过失,陈彭年正以文史求取升官,忌讳杨亿比他出名,双方一起诋毁。真宗一直器重杨亿,对他们所说的都不相信。杨亿在阳翟有一座别墅,他的母亲前去看他,由于害病,请求回归家中,不等批准就离开了。真宗亲自写信问候,配备药方,并赐予金帛。杨亿身体一向瘦弱,这时候,由于疾病,请求解除官职。有人唆使宦官弹劾杨亿没有得到答复就离开京城,授予太常少卿,分司两京,杨亿被允许在居所附近休养。曾经作《君可思赋》,来抒发其忠诚愤恨的心绪。《册府元龟》写成后,升为秘书监。
大中祥符七年(1014),疾病痊愈,杨亿又任汝州知州,恰遇真宗加封玉皇名号,上表请求陪预,立即让人代职回京,作为参详仪制副使,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天禧二年(1018)冬天,授予工部侍郎。第二年,权同知贡举,由于考核论定等级有差错而犯有过错,降职授予秘书监。母亲去世,当时举行郊礼,朝廷让杨亿担任典司礼乐,典礼没完毕就哭起来了,未服满丧期便担任工部侍郎,命令杨亿主持政事。天禧四年(1020),又成为翰林学士,接受诏令注释真宗文集,又兼任史馆修撰、判馆事,代理景灵宫副使。十二月,去世,四十七岁,选拔杨亿之子杨。。任太常寺奉礼郎。
杨亿天生颖悟,从小到死,都没有离开文辞,文章风格雄健,才思敏捷,没有稍许迟疑,与客人谈笑,挥笔不停。文章精密有章法,喜欢用细字起草文书,一篇数千言,从不圈点改动,当时的文人学士,纷纷尊崇杨亿。杨亿广泛阅读记忆很好,尤其擅长典章制度,当时大多依赖他来制定和修改。杨亿喜欢教育引导后进之士,受他的引导而成名的人有许多。别人有一句言辞值得记载,杨亿一定背诵它。曾亲手汇集当世人的述作,集为《笔苑时文录》数十篇。杨亿看重友情,性格耿直,崇尚节操。经常接济亲朋好友,因此他做官所得的俸禄也散尽。对佛教禅宗之学有所涉猎,写有《括巷》、《武夷》、《颍阴》、《韩城》、《退居》、《汝阳》、《蓬山》、《冠硁》等文集、《内外制》、《刀笔》共一百九十四卷。杨亿的弟弟杨倚,景德(1004~1007)年间考中进士,得第三等,由于杨亿的缘故,升为二等。杨亿没有儿子,以其侄子杨。。作为后嗣。弟弟杨伟。
晁迥字明远,世代都是澶州清丰人,从其父亲晁亻全开始,全家迁移到彭门。晁迥考中进士,任大理评事,知岳州录事参军,改任将作监丞,不久升任殿中丞。由于将监牢罪犯判为死罪有所过失,被解除二官。又恢复将作丞,监管徐州、婺州二州的税收,升任太常丞。真宗即位,由于宰相吕端、参知政事李沆的推荐,提升为右正言、直史馆。向朝廷敬献《咸平新书》五十篇,又敬献《理枢》一篇。召见应试,授予右司谏、知制诰,判尚书刑部。
真宗北征,雍王赵元份留守京城,晁迥又任右谏议大夫,为判官,升翰林学士。不久,知审官院,任明德、章穆两处园陵的礼仪使,共同撰修国史。主管大中祥符元年(1008)贡举。封禅泰山,祭祀汾阴,晁迥与太常详细制定礼仪诠释,多次升任尚书工部侍郎。出使契丹,归国后,上奏《北庭记》,又被加封史馆修撰、知通进银台司。晁迥敬献《玉清昭应宫颂》,他的儿子晁宗悫继续敬献《景灵宫庆成歌》。真宗说:“晁迥父子同时敬献歌颂,这是官员中间的一件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