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老还乡,以太子少保退休,给予全部俸禄,每年像学士一样给予赏赐。天圣(1023~1032)年间,晁迥八十一岁,仁宗在太清楼设宴召见,免掉舞蹈。晁迥的儿子晁宗悫为知制诰,侍奉其父一起参加宴会。晁迥坐在御史中丞的南边,和宰相大臣们同被赐予皇帝的飞白大字。宴会完毕,得到仁宗的大量赏赐,担任太子少傅。后来又在延和殿被仁宗召见,仁宗用《洪范》中下雨与日出的对应来询问晁迥。晁迥说“:今年各种灾变不断发生,这是上天用来警告陛下的,希望陛下整顿朝政,来符合上天旨意,这样或许可以变灾难为吉祥。”不久敬献《斧。。》、《慎刑箴》、《大顺》、《审刑》、《无尽灯颂》共五篇。感染疾病,谢绝人来探望,不服药,穿着官服戴着官帽而死,终年八十四岁。朝廷罢朝一天,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元”
晁迥擅长吐纳养生之术,精通佛道典籍,以经传傅致,成一家之说。晁迥性格开朗,待人平易,为政宽简,坚持真理,即使是权贵之势也不能使他屈服,做官行事,从来没有心怀私情而陷害别人。真宗多次称赞他是好学长者。杨亿曾经说晁迥所作的上书制命没有过度褒扬之词,符合代言的体裁,晁迥喜欢评判纠正经史文籍中的疑义,搜求珍藏各种古字。有人对晁迥说术命,晁迥回答说:“人的命运是自然的职分,是一种天命。对天命以欢乐之心对待而不忧郁,这是了解天命。推究天理安于现状,是托付天命,又何必预先知道未来的结果呢?”晁迪写的《翰林集》三十卷,《道院集》十五卷,《法藏碎金录》十卷,《耆智余书》、《随因纪述》、《昭德新编》各三卷。他的儿子晁宗悫。
刘筠字子仪,大名人。考中进士,为馆陶县县尉。回京,恰逢朝廷诏令知制诰杨亿考试选拔人校对太清楼藏书,刘筠被选拔为第一名,以大理评事为秘阁校理。真宗北巡,命刘筠知大名府观察判官事。自从边境罢兵,国家太平,真宗有意于典籍文章,开始汇集儒生们的考论文章,成为一代文献。刘筠参预修撰图经及《册府元龟》,被公认为精细敏捷。真宗准备祭祀汾月隹,多次降下瑞雪,召见刘筠及监察御史陈从易在崇和殿作歌颂之诗,真宗对颂诗多次称好。真宗驾车西巡,又命刘筠编纂土训。这时各地敬献符瑞,真宗正要制定礼仪条文,刘筠多次敬献赋颂。《册府元龟》完成后,刘筠任左正言、直史馆、修起居注。曾经接连患病,给朝廷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未被允许,又再次上书,共三百页,每次都诏继续给刘筠俸禄。
升任左司谏、知制诰,又任史馆修撰。离京任邓州知州,调任陈州。回京,负责督察京城的刑事案件,知贡举,升任尚书兵部员外郎。又请求任邓州知州,没有成行,任翰林学士。开始,刘筠曾经奉诏起草丁谓与李迪罢免宰相之制书,不久丁谓又留任,令刘筠另外起草,刘筠没有接受,于是又征召晏殊。刘筠从朝堂出来,与晏殊相遇于枢密院南门,晏殊侧身走过,不敢对刘筠行礼问候,恐怕晏殊是内心有愧。真宗长期患病,丁谓逐渐独断专权,刘筠说:“奸人执掌朝政,此地一天都不可久留。”请求离京候补,以右谏议大夫知庐州。
仁宗即位,升任给事中,又受召为翰林学士。过了一月,又授予御史中丞。在此之前,三院御史上书言事,都要先告知中丞。刘筠在御史台张贴布告,御史自己上书言事,不需报告中丞。知天圣二年(1024)贡举,多次由于疾病告退,任尚书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知颍州。奉召回京。又知贡举,任翰林学士承旨兼任龙图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判尚书都省。在南郊举行祭祀,任礼仪使,请求在斋戒太庙那天,停止上朝在玉清昭应宫供奉神灵,等到礼仪完成后,准备皇帝车驾到昭应宫致谢。得到同意。刘筠一直喜爱庐江,于是就在庐江城中修筑居室,建筑楼阁收藏朝廷前后所赏赐之书,仁宗挥笔赐字“真宗圣文秘奉之阁”又任庐州知州,建造坟墓,制作棺材,自己在墓碑上刻字。病后,移到书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