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定的。真宗即位初年,破格升为左正言。诏令钱若水撰修《太宗实录》,钱若水上奏请求杨亿参加,《太宗实录》共八十卷,而杨亿单独起草初稿五十六卷。书写成后,杨亿上表请求离京前去休养,任处州知州。真宗称赞杨亿擅长史学,挽留而不派往外地,坚持请求离京,才允许到任。同郡中人周启明坚持学习有文采,杨亿对他以礼相待。奉诏回到京城,授予左司谏、知制诰,赐予金紫之衣。
咸平年间(998~1003),西部边境不安定,真宗诏令左右大臣议论灵州放弃还是保存之事,杨亿上疏说:
我曾经读史书,知汉武帝在北边设置了朔方郡,平津侯上谏,认为这将使汉朝劳民伤财,以供奉一片没有用处的地方,希望能撤销朔方郡。汉武帝让辩士朱买臣等想出十条对策来问难平津侯,平津侯不能回答。臣下认为平津侯是贤明之相,因为平津侯并非不能使朱买臣折服,回答其问难,只不过是他顺从汉武帝的意志罢了。从前的朔方,远离中原,皇帝的各种政令都无法传达。元朔年间(前128~前123),大将军卫青率兵占地,设置郡县。如今的灵州大概就是过去朔方的废墟,处在西部僻远之地,数百里间没有水草,烽火亭障不能互相。。望。当这儿道路没有堵塞,粮饷吃饭没有任何担心时,还完全可以用来扩张大国的名声和威望,成为中原的屏障。自从边境多次发生战争,使人震动,敌人猖狂势力强盛,赏赐官爵敌人却无礼,进行讨罚又没有什么收获。从曹光实、白守荣、马绍忠及王荣被敌人打败以来,军资粮饷,失去很多,将士民夫,相继死亡。以至于招募商人在山谷中运输布帛,给予的价钱为原来的数倍;在僻远之地修筑城池,边境老百姓不断受到骚扰,国家钱财缺乏,不能保证边境老百姓的安全,解救灵武郡的困境。多年来,敌人的势力更加强盛。灵武犹如一座危险的城墙,仅仅是高大独立地竖在那里,黄河以北五座城池,听说已相继攻陷。灵武仅仅坚壁清野,守兵白吃粮食,关闭城垒枕着武器,苟且度日,没有出动一兵一骑,与敌人战斗。灵武的存在毫无益处,就很明显了。平津侯所说的衰败中国来奉养一片无用之地,正是说的今天的情况。
臣下认为保存灵州有很大的危害,而撤除却十分有利,国家运输军粮的烦劳,士卒离开家园的痛苦,都可以全部免除。尧、舜、禹,是盛世的圣人,地方不超过数千里,但光明的恩德却能达于上天,全国安定。武丁、成王,是商、周两朝英明的君主,但其土地东边不超过江、黄,西边不超过氐、羌,南边不超过蛮荆,北边不超过太原,却到处都是一片歌舞之声,被称作最好的治世。到秦、汉时期用尽兵力开拓疆土,致使百姓肝脑涂地,比较他们的功德,怎能和上面所说的同日而语呢!从前西汉贾捐之建议放弃朱崖,当时的公卿大臣,也有不同的议论,汉元帝极力排除其他说法,振扬贾捐之的独特见解,下达诏令废除朱崖,老百姓歌颂他的恩德。原来的诏令说“:反对的人认为废弃朱崖有羞于国君的威望导致政令不行,对于时代变化灵活变通,担心老百姓的饥饿,比之弃地,两相比较哪种危害更大。宗庙祭祀,灾年已是难以备办,何况还要避免万一战败会给祖先带来的耻辱呢?”臣下认为这与灵武的情形相似。一定要说是丢失土地,那么燕蓟等州,河湟五郡,丢失的土地已经很多了,又何必为了这点土地呢?
臣下私下认为太祖命姚内斌领庆州,董遵诲领环州,率领军队才五六千人,将城外之事全部交给他们,士卒效力,战场平静,朝廷没有因忧郁而晚食,边境没有军事警报。臣下请求选择将领亲临边境,赐给粮食,提供策略,允许他们见机行事。如果敌人侵扰内地,用强大的兵力来阻击,用确实的信用显示给天下,安抚灾民救济贫民,使人明白奖赏的标准,那么敌人就会溃败众叛,又怎么能够与大国作对呢?如果想谋划成于朝廷,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臣下认为敌人十分狡猾,积蓄还丰富,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能打败。只需要放弃灵州,保住环庆,然后用计谋对敌人加以围困罢了。按臣下的想法,选择数名勇猛的将领,率领精锐兵力一二万人,提供数县的赋税来供给他们,让他们分别戍守边城,那么就可以擒获敌人,朝廷就可以没有什么担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