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天有不测风云(2/3)

特别是小青青,自娘胎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那么多从来也没有见过的新鲜玩意儿。

青青听见二老说话,更是兴得不得了,连忙符合:“太好了,太好了!以后我每天都可以到这里来玩。”

于是三人找到官府专门设立的难民收容所,旧时称为粥厂。一座破旧的孔圣庙内,大殿香房里、走廊过上都挤满了衣裳褴褛、面黄肌瘦、奄奄待毙的难民,足有千人之多。

卖艺的活不成了,青青只得去沿街乞讨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好在近一个月来他们一家都是在要饭的状态下活过来的,对青青来说已是轻车熟路习惯了,何况芜湖是个灾民云集的地方,大街小巷叫不计其数,也不怕寒碜。

从第二天开始,为解决一家人的肚问题,柳公就带着青青到街上卖艺去了,柳婆因旅途的劳累不适在“家”休息。

不过他们那微薄的技艺在芜湖这繁华的码上,实在是拿不手来,好在青青的斗翻得漂亮,又是个小姑娘,也引起一些人的喝彩,扔下了几个铜

再说,千人之众挤在一个小小的破庙里,每人也就一个锥大的立足之地,所以环境污染、空气浑浊、臭气熏天。

不久就蔓延起一不知名的传染病,三天两不断有人死亡,留有后人的还可条草席卷了择块荒地埋葬,孤寡无人的只有被拾茅褴的拖去丢在葬岗上作为虫豹的

有了一,全家都很兴,可是柳婆的却一天天坏下去,大家心里又添了几分愁闷。

柳公和青青在外卖艺的第三天,为了多赚些钱,在观众的激励下,柳公了一个难的动作,也是年老衰,力不能及,不幸扭伤了腰。

可是一家三倒有二人躺着不能动弹,全靠青青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讨饭养活着,你说这个日

柳公见女儿如此兴奋,自己也兴,遂向老伴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下吧,不走了,这里地方那么大,那么闹,我们先拉个场,练几拳脚,耍几把戏,有机会再找个长工短工,总不至于饿死吧!”

世间的事,就是这么凑巧,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魏阉以救灾为名从国库中支取了大量的银钱和粮米,其中大分都被他中饱私了,少量的救灾资又被府县层层盘剥,到达粥厂已经所剩无几了。

柳氏一家三还未城里,就被那车龙、妆艳抹、歌舞升平、吆喝叫卖的闹景象所陶醉了。

路边打把卖艺的、敲锣打鼓耍猴的、唱着曲儿拉样片的、打着竹板说书的、吆喝着卖大力的、挑着担卖馄饨的、面人的、浇糖人的、各式各样提篮小卖的,形形的一件比一件有趣,一样比一样好玩。看得她踟躇不前、连忘返。

加之难民众多、批批涌来,僧多粥少、杯车薪,那个布施的稀粥也就是中漂浮着几颗米粒而已,还不够撒泡的量呢!

可怜的柳家三竟不自觉地,还兴兴地走了这座悲惨的大坟墓。

产丰富、通便利、市场繁荣,又距离两江地区的首府南京不远,所以经济十分发达。

其实,他们哪里知,所谓的粥厂,只不过是遮人耳目的骗人把戏。喜历史的人都了解,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十分昏聩,沉溺工艺制作,不理朝政,朝中大小事务全由宦官魏忠贤把持,天灾和战祸都成了他们发国难财的大好时机。

“是呀!我的两条快要断了,再也走不动了,住下吧!”柳婆也同意。

柳家三人来时,正好抬刚死的尸,他们乘机弥补了死者让的空位。不怎样,总算有个遮风避雨的住所。而且这里每日早晚还免费布施二顿稀粥,有吃有喝,先安顿下来慢慢再说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