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百零九章风雪夜归人中(2/3)

真要打句丽其实也简单得很,用不着如此兴师动众,只消派一上将领上五万击,先一举平辽东——此时的辽东各族中契丹、奚等族均臣服于大唐,唯有靺鞨(也就是后来的金、满清的祖先)投靠了句丽,虽有兵力十五万之众,实不过土瓦狗般的乌合之众罢了,本不可能是唐军的对手,一战便可击溃之,待得取下辽东之后,筑城为屯兵之,而后于耕前后击,不求定要克敌城,只消不令敌有耕耘之时机,一来二去之下,误了农时的句丽次年一准得饿肚,多整上几年,句丽哪还有粮去喂饱国民的肚,到了那时,就不是唐军去攻打了,而是句丽要找唐军来玩命了,攻守一旦易势,以句丽那帮乌合之众跟锐唐军决战又岂能有一分的胜算,待得几番手之后,句丽还能有多少人来看家护院,时机一至,不战而胜也不是不可能之事,这便是唐宗时期破句丽的磨功夫。

疼,疼得!一想起征句丽之事李贞便裂——这场征战哪怕是迟来个半年,有或是今年的雪没来得这么早也成,偏生这两件事一凑合在一起,立令李贞的安西战略现了个大麻烦,理很简单,一旦真要是李世民诏书中所言的发大军亲征句丽,势必要将朝廷所控制的粮草辎重集中起来为征大军好准备,如此一来,安西就绝无在明年兵天山以北的可能了——尽李贞在安西已是下了大力气去整顿民生,只可惜时日尚短,安西尚无法到自给自足,虽说从表面上来看,安西唐军之粮草辎重并不怎么依赖于朝廷支持,可谁又知李贞为此付了多少的努力和金钱的投,不说别的,光是将安西产的棉及相关制品运回内地换取粮就动用了“燕记商号”绝大分的商队,而光靠这些换回来的粮加上朝廷拨与的那么儿可怜的粮草辎重本无法满足安西唐军征战的需求,不足分就得李贞自己去掏腰包,这也就罢了,可下征丽之战若是打响,李贞便是有钱也难调到足够的粮,很显然,没了充足的粮草供应,大军要想动势必比登天还难,当然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从关内搞不到粮,李贞还可以从绍武九姓国或是吐蕃换取些粮之类的上一,麻烦的是句丽战事一起,李世民未必会同意安西这一也开打,如此一来,一旦让西突厥缓过了气来,再想剿灭西突厥各,所要费的代价和付的牺牲那可就大得多了,或许还有波折也说不定,这等险李贞实是不想冒的。

磨之法虽耗时较长,然则却稳妥得很,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大唐的总实力是百济、

朝鲜那疙瘩李贞虽没亲自去过,可心中却清楚得很,知那地儿就是个穷山恶刁民之所在,没事儿还整天自己斗得快,大的地方尽是山,没啥搞,打下来了也派不上啥大用场,纯属肋罢了,不打么,它又老是在一旁瞎捣鼓,教训一下是要的,可老爷如此兴师动众去打,未免太小题大作了些,再说了,打辽东倒好办,毕竟那儿地形平坦,以唐军皇皇之师,横扫过去,三下五除二就能摆平,可一旦过了鸭绿江,那就不好玩了,到是山,路不好走还是其次,麻烦的是句丽人的城池全都是依山而建,就算唐军擅长攻城,这么一城一城地攻过去,再的兵也得变成疲兵,时日一久,粮草供应必然会成为致命的大问题,不胜是必然之事,实际上,李贞所来自的那个时空中,无论是李世民还是隋炀帝都是因后勤供应问题而导致败北的,只不过李世民领兵能力远远于隋炀帝,这才不致于落到隋炀帝那般全军覆没的下场罢了。

分三路征讨句丽,消息传到安西,顿时令李贞伤透了脑,不得不赶回昌城主持层会议,商讨相关对策。

若说安西的建设受影响是明面上的理由的话,李贞心中还隐藏着说不的担忧,那就是在他所来自的时空里,李世民是死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而此时已是贞观十七年十月了,也就只剩下短短的五年多一些的时间,若是不能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将安西建成铁打的营盘,李贞就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参与夺位之战,尽李贞也清楚李世民立李治为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然则,李贞却不敢肯定到时候李世民会废黜李治这个窝废,毕竟在李贞来自的时空里,最无能的李治却是笑到了最后,李贞当然不可能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李世民上,只能靠着手中大的军事势力来保证自己夺位的资本,是故,建设安西对于李贞来说有着急切的,着实不想被任何突发事件所打断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