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孙承宗(1563—1638)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yang,北直隶保定高yang(今属河北)人,明朝名将。
孙承宗青年时代就对军事有着nong1厚兴趣。在边境教书时“杖剑游sai下,从飞狐(河北涞源北飞狐关)、拒ma间直走白登(山西大同东)。又从纥干(山西大同东纥真山)、青波(河北清河)故dao南下,结纳其豪杰,与戍将老卒,周行边垒,访问要害阨sai,相与解裘ma,贳酒高歌。用是以晓畅虏情,通知边事本末”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元年(1621),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少詹事。当时沈yang、辽yang相继失陷,孙承宗以知兵,被任命为兵bu尚书、东阁大学士。他上任后,上疏条陈当时军事ti制与作战指挥上的弊端,谋求改革,主要内容有:(1)“兵多不练,饷多不he”这是说当时军队训练差,后勤供应混luan。(2)“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边,而且增置文官于幕府”指chu当时“以文制武”指挥策略的失误。(3)“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指chu“将从中御”的不妥。因此,他主张“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此外,还要抚辽西、恤辽民、简京军等,都得到了明熹宗的批准。
努尔哈赤攻占沈yang、辽yang以后,明军实际上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进行军事防御的战略选择问题,即是主守关防,作积极的防御;还是固守关门,作消极防御。对此,明前线军事将领意见不一。辽西经略王在晋主张“拒nu抚虏,堵隘守关”
所谓“抚虏”即以金钱收买蒙古对付后金。所谓“堵隘”即在山海关外再修一座关城。很明显,这是置辽西走廊这一缓冲地带于不顾,消极防御的方针。天启二年(1622),王在晋确定在八里铺筑城,并上报朝廷。此举遭到其bu下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jian决反对。他们认为筑城“非策”极力劝阻,并写信给首辅叶向高,申诉己意。由于情况不明,叶向高难以断定可否。孙承宗遂提chu前往实地考察,再作决断。他抵达山海关后,当即认真巡视山海关及王在晋所主张建筑的八里铺新城,又前往考察了中前所、一片石和黄土岭等chu1的战略地势。在阅察八里铺新城时,孙承宗曾与王在晋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新城成,即移旧城四万人以守乎”?孙承宗问。王在晋回答说:“否,当更设兵。”孙承宗又问:“如此,则八里内守兵八万矣。一片石西北不当设兵乎?且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答:“关外有三dao关可入也。”问:“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答:“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孙承宗责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哄堂奥,畿东有宁宇乎?”严厉批评了王在晋画地为牢、坐以待毙的危险倾向。“在晋无以难”但仍固执己见。
为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孙承宗召集将吏讨论如何防守。监军阎鸣泰主守觉华岛(辽宁兴城东三十里海中,今称juhua岛),袁崇焕主守宁远卫(今辽宁兴城),王在晋则主守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县前所)。监司邢慎言、张应吾等附和王在晋的意见。孙承宗在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