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条条大路通京城(4/4)

劳动力的素质如何,毫无疑问的,这些人,正是明帝国能够在二十年之内完成一项世界奇迹般的庞大工程的主要动力。

当然,五年的时间其实是不够的。道路修建工程不但贯穿了整个朱祁钰时代,而且还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的时间,不过,这其中最初的二十年却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二十年之内,日本至少向明帝国输出了超过八百万的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来修路的。这也许算得上是日本人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吧。而在这二十年之内,朱祁钰规划的十条主干道先后完工,这为帝国后来修建辅助道路打下了基础。即使是在数百年之后,这十条主干道仍然是帝国道路交通的基础!当然,在修路方面,除了人力,最重要的就是工业的贡献了。

在水泥出现之后,它就成为了修路的主要原料。特别是当橡胶轮胎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改善道路品质成为了提高运输能力,速度的关键因素。以前那种用碎石,或者是石板铺设的道路已经落后了,这些道路不但质量差,而且成本高昂(石材的开采成本在水泥大规模生产之后,就已经超过了水泥的生产成本),难以维护。因此,修建水泥公路成为了重点。当然,除了水泥之外,钢材等重要原材料的生产简直就是在考验帝国的工业实力!

当时,修一段长十里的公路(朱祁钰定下的标准是能够供四匹马车并行,这也成为了帝国后来修建公路的基本标准。只不过,马车变成了汽车),需要耗费水泥二十万石,另外,需要铺设路基的碎石十五万石,加固路基的钢铁五万石左右。以此为标准进行计算的话,修一条从帝国京城到白羊王国都城的道路的话,那么需要超过七亿石的水泥,五亿石的碎石,以及近两亿石的钢铁。而在景泰十五年,帝国的水泥产量是五亿石,钢铁产量是十亿石。就算不把开采碎石需要的人力计算在内,那么,以帝国这一年的原料产量来计算的话,都无法满足这一条道路的修建要求!

当然,帝国的工业实力是在迅猛增长的,在景泰十六年,帝国的水泥产量就达到了十五亿石,钢铁产量达到了十三亿石。显然,带动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帝国国内的巨大需求。二十年内,帝国修通了十条主要干道,这些道路需要的材料,就足以让帝国的工厂全力生产至少十年(以景泰十六年的水泥,钢铁产量为标准进行计算)。当然,这还没有包括在其他方面,比如港口建设,城市建筑等等方面的巨大需求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