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十四章 两河百郡宋山川(二)
“在诸夏,士若是zuo了nu才,百姓也不要指望有什么好日子,国家亦不必指望有什么前途…幸好,幸好…”桑充国告辞后,石越忽然间没tou没脑的gan慨起来。
众人均是听的莫名其妙,只潘照临冷笑dao:“但桑直讲却未免太像个债主了。”
石越转过tou,望着潘照临:“先生可知,长卿之所有能有今日,亦是由他这份痴气?”他扫视众人,又说到:“有些人,不guan他怀抱何zhong目的,只要认定一件事后,便能竭尽全力,心无旁的去zuo,有如此态度,无论他看起来多可笑、多迂腐,亦不当被人轻视。”
“长卿想事情虽然简单,但他无论zuo什么事情,都是发自内心的相信它正确,都诚恳极认真的去zuo。天下男子,又有几人能zuo到如此境界?所以,无论长卿zuo了多不合情理的事,我都没办法讨厌他;无论他想zuo的事,多么不可思议,我亦愿意包容…”
潘照临的脸se变了变,他min锐的觉察到,石越有点忘形了。
皇上死了,石越的确很伤gan,但与此同时,皇上给石越造成的那zhong无形的压力,也一起消失了。
否则,无以解释石越的话——虽然这只是评价桑充国,只是无关jin要的话,但若在以前,石越最多在心里这样想想,绝不会随便当众说chu来。
不过潘照临也并没有多么担心,更加没有谏止。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也许正是潘照临所期盼的——石越必须少一点顾忌其他人的想法。现在,已经到了要让其他人来习惯石越的时候了。从皇上崩架的第二天起,潘照临自己也刻意改口,称石越为“相公”了。石越虽然有点惊讶,但并没有告诉他不要这样喊…
他冷yan看了一yan在座诸人,果然众人都是很认真的聆听着…人人都觉得理所当然。
“其实,长卿的南北之论,还是极有见识的。他虽说是几个福建学生之语,不过我看多半还是他自己的想法。”
“亦未必如此简单!”潘照临不屑的说dao,有些事情可以改变,但对桑充国,潘照临心里的评价却与石越大不相同,他只是一yan就看穿了桑充国的那点小把戏,懒得当面反驳桑充国,但对石越,潘照临却还没有丧失反驳的兴趣“说甚南北之争,南方兴盛,其实多半倒是北人之功”
“哦?此话怎讲?”他的一番高论,却立时将众人的好奇心都吊高了。
“何谓南人北人,若非是北人南渡,南方还在刀耕火zhong,又有何兴盛可言?”潘照临冷冷的说到“大抵只要北方动dang,或者举国南迁,或是liu民南渡,何chu1北人多,何chu1便会兴盛起来,东南有今日之兴盛,又岂止是因为文教?若无北人带去的农耕之法,令得东南富庶,又何谈兴盛?
石越摇摇tou,反问dao:“先生此言,虽然有理,但既然是东南富庶是因为北人,那为何如今北方许多地方反不如南方富庶呢?若说因为战luan,国家承平也有一百多年了…”
“这又何足为怪?一则北方地利已开发数千年,若要有何进益,自然是难于登天;而南方土地本来便要fei沃,且开发远不及北方,其财富增加,自然快过北方。故南方易于进步,而北方则苦于停滞。再则南方本是蛮夷居所,礼乐教化未至,北人到了南方,虽然移风易俗,以夏变夷,然原来土著之习俗,又岂能对移民没有影响?故南方风俗,原就与北方不同,北人重义轻利,南人却趋利重商,蔚为风气。相公不见连成都来京赴试的举子,也有人顺带着zuo生意的么?北方一家一族,若为分家分财打官司,不免为邻里所耻笑,南方则是习以为常,分家产时一文钱也不肯算错。相公莫要忘记,在相公之前,苏老泉、王介甫等人,便已经在说‘利者义之和’、‘利亡则义丧’,风气所致,南方士人,一向便在主张不得以义抑利,抑本崇末,非正统。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个个如此,其民富庶一点,又何足怪?”
潘照临说完,意犹未尽,又说到:“我虽是北人,但若以此说来,倒是南人知变通些,北人大多竟是被孟子的徒子徒孙所累,我游历天下时,曾听有南人叫自家女婿叫‘驸ma’,除夕放烟hua爆竹,南人竟敢大呼‘万岁’,这等事情,若是在中土,可任谁也没有这个胆子…”
提到此事,连曹友闻也忍不住笑dao:“潘先生所说这习俗,南方别chu1是没有的,至少杭州便不敢如此,不过有一年学生在广州过除夕,却曾听到军民大呼万岁,当时几乎吓得魂飞魄散,还以为有人聚众谋反若说南人趋利重商,那确是如此。”这点他却无需qiang调,他本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石越若有所思的点点tou“如此说来,长卿所言,的确片面了。”
曹友闻好不容易有了说话的机会,自是不会错过,忙又说到:“以学生所见,山长所言,的确失于片面。在北方诸路大兴学校,自然是善政。然若以为凭此便能另陕西复兴汉唐旧观,只怕是一厢情愿。以学生所见,北方若能保住不由停滞而转为衰退,便已要谢天谢地。以今日而言,整个南方固然还不及北方,但南方才是诸夏之未来,则毋庸置疑。一者如夕yang,一者如朝yang,学生斗胆直言,朝廷来日之目光,还是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