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四章两河百郡宋山川一(6/7)

蜀不如闵的原因。”

“然蜀中教育最大的特点,亦是他路所不如者,则是蜀中女子多知书。正因女子多知书,才去督促子女勤读书。蜀中人才之盛,原因可能便在于此。”桑充国本书蜀人,说起自己的家乡来,自然亦颇觉骄傲。

石越听得亦不由得连连点头,心里却又忍不住想到:当时蜀士长于文章而短于吏材,是不是也与此有关呢?

桑充国见石越认可,更加振奋“故此我亦十分赞成令女子读书,不说其它,试想想,这天下的母亲若能识文断字,岂有不会读书的儿子?”

“此言有理。”这时连陈良也忍不住赞同起来。

“至于江西与两浙,这两地书院、藏书之盛,更不用多说。江南西路之民,秀而能文。在别的地方,能写文章,已经很让人羡慕;但在江西,若只能写文章,却不足挂齿。本朝文宗,若非蜀中出了个苏子瞻,休说东南,便是整个天下加起来,亦及不过江西人。江西人才之盛,亦是由其书院之盛所致。江西路官办之州学、县学,私立之书院、学院。星罗棋布,不可胜数,而且早在熙宁以前,便已具规模…”

陈良听到这里,忍不住插到:“这只怕和江西的民风也有关系…”他想起此事,嘴角亦不由得流露出一丝笑意来。

石越听他话中有未尽之意,不由问道:“此话怎讲?”

“我知道子柔先生所指何意。”桑充国不由笑出声来,他望着一脸疑惑的石越,忙解释到:“我听一些江西的学生提过,江西这地方,民风好讼。但有一点点纠纷,便非得上衙门打官司解决不可。当地许多百姓,随时带着纸笔,遇到纠纷,马上便会把证据记录下来。而且在江西,熟知律令的人最多,故本朝以在江西做官最难——别处百姓读书,是为了科举考功名,江西百姓读书,有许多是为了学律令好打官司。世传在江西卖得最好的书,不是《十三经》,不是《论语》,而是《邓思贤》这本教法律讲诉讼的书。江西的村学当中,便用这本书教学生。”

江南西路的讼学、业嘴社,天下闻名,石越也听说过,但他却还是第一次听说江西路的百姓,竟然如此有法律意识,他这时才恍然大悟:“难怪这么多人疑心王安石的学术政治,偏于法家。”不过这话,自然是不能宣诸于口的。

桑充国却不知石越居然联想到他岳父那去了,又问陈良道:“子柔先生可是想说此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