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十一章 错料一帆超十程(三之上)
熙宁十七年,冬,福宁殿。
太医们施尽浑shen解数之后,皇帝的病情,终于略有好转。皇帝依然不能说话,右手也不怎么听使唤,但已经可以下床走上几步了。但所有的人都知dao,风疾乃是不治之症。在华夏之历史上,风疾亦是常见的“皇帝病”无论英明或者昏愚,得此疾病之后,要么大权旁落,要么便很快崩驾,无论哪一zhong,对于皇帝来说,都与死无异。因此,禁中的气氛,非常凝重肃穆。
在此之时,压力最大的,除了翰林院太医局以外,便是负责禁中侍卫的班直了。
an大宋之制度,平日负责禁中警戒的,分为五重。最外一层,是皇城司所掌的亲从官,他们掌握所有的gong门,负责gong城内外的巡逻与守护;然后便是天武军,这支禁军上军中的步兵bu队,负责把守gong城的城墙,守卫皇gong、禁中两府的安全。而真正意义上的皇室安全,则是由班直侍卫负责。第三重由御龙弩直、御龙弓箭直侍卫共计十个指挥使的步军兵力守卫;第四重则是御龙骨朵直计两个指挥使的步军兵力;最he心的,当然是御龙左右直侍卫,同样也是两个指挥使的步军兵力,他们直接保护皇帝的安全,乃是班直中的班直,侍卫中的侍卫。不过在熙宁一朝,这个制度有所变化,因军制改革后,最得皇帝信任的,乃是殿前指挥使班、内殿班、殿前侍卫班这三支ma军班直,因此殿前指挥使班、内殿班,也与御龙直、御龙骨朵直一daolun直。而杨士芳shen为御龙左直指挥使,竟然是奉命护卫太子的安全,而并非跟随皇帝shen边。chu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是,继狄咏之后,最得皇帝信任的侍卫,竟然是新成立的西夏班指挥使、守义侯仁多保忠!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西夏班的存在,不过是皇帝为了炫耀武功而设立。西夏班不过三百人,由西夏的降将、豪qiang贵族子弟组成,无论如何,都不能视为忠诚的代表。但是守义侯仁多保忠却改变了这一切,与其余班直侍卫不同,因为是西夏人chushen,仁多保忠除了皇帝以外,上至太后、皇后,下至太子、左右仆she1、枢密使,都不在他yan中——这在西夏原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大宋,却变得非常罕见——在大宋禁中,无论是内侍还是班直,很少有人敢不忌惮高太后的威信,更很少有人会不害怕两府宰执的权威。而且仁多保忠还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点,他在汴京没有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皇帝可以放心的相信他不属于朝中任何一派势力,他的富贵甚至是生命,都只系于皇帝一个人。而仁多保忠降将、人质的双重shen份,chushen西夏大贵族的先天条件,让他在chu1事之时,既能小心谨慎,又能十分得ti。因此,仁多保忠在皇帝的心目中,俨然就成了大宋朝的金日磾。虽然他不能象狄咏一样,指挥御龙直、御史指挥使班,但chu入警跸,可以说是片刻不离。熙宁十七年,所有的人都知dao,只要有皇帝在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守义侯仁多保忠在。
这一点,甚至让不少班直指挥使gan到愤愤不平。
但不guan怎么样,在这个多灾多难的熙宁十七年的年末,守护在福宁殿外的,依旧是守义侯仁多保忠。
“你听说过么?陈都知挨了太后的训斥…”
“别胡说八dao,谁不知dao陈都知最得太后的chong信?他那么谨慎的一个人…”
shen着赤红的戎装,象雕塑一样地站在福宁殿外,望着天上的雪hua一片片地飘落下来,仁多保忠不由自主地又想起几天前听到的内侍之间的私语。
内侍们口中的陈都知,说的便是高太后shen后最得信任的宦官陈衍。陈衍在高太后shen边当了几十年的差,从来没有被高太后这样的严厉的斥责过,因此,这个liu言几天之内,便传遍了gong中,甚至连皇帝都知dao了——那两个小黄门不知死活地嚼着she2tou的时候,大概怎么样也想不到,这时皇帝正好心血来chao,让李向安与仁多保忠悄悄扶着他chu来看一yan汴京的雪景。
陈衍被太后斥责的缘由,据说是因为某日高太后召见一个文学侍从,说起西汉霍光、王莽之事,那个侍从便借故说起“三公执政”的说法,以为这是大宋建国以来未有之事,是大权归于臣下,皇帝反被架空,甚至暗讽自皇帝染疾之后,三公大小事情,往往不请而行,政事堂决定了的事情,皇帝也不过行玺而已。今天子尚在,三公已是如此;倘万一皇帝大行,孤儿寡母,更不堪设想。他因此直斥朝中有权臣。
这zhong书生议论,原本也没什么了不起。宋代士大夫说话本来就无所顾忌,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