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庙堂无策可平戎五(2/6)

“夫人。”家见着金兰,连忙作了揖,禀:“方才账房来说,这个月的家用…”他话未说完,便已觑见金兰的脸沉了下来,吓得不敢再说话。他自是知,府上遇上这般大事,的确不该用些芝麻豆的小事来烦夫人,但是天塌下来,这唐府上上下下近百人,这么大一家,却不可能就此不吃饭不用钱了,而文夫人又是不事的,只能向金兰请示。

“你当时不知?”金兰哼了一声,却没有再追究,她心里早被这个消息震惊了。她虽然不懂货之学

金兰彻底动摇了“西南夷真的那么厉害么?”她在心里暗暗问。也许,宋朝这个帝国,远比她想象地要脆弱也说不定。不过,如若果真如王昉所分析的,那么朝局的确是要大变了,这对于唐康来说,至少不会是一件坏事。

“家用不够用了么?”金兰冷冰冰地问“不是月月如此的么?”

识地觉到这里面并不简单。

“这可能是钞发行过多所致。”金兰倒也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她这样的份而言,汴京价实在不是她需要关心的事情。

家嚅嚅:“小的当时也不知。不过后来听说陕西那边一贯缗钱可以换到一千一百六十文钞,汴京的钱庄,都在想办法调铜钱去陕西收钞…”

“这些事情,绝非卫棠所能造的,他也不敢造!我听到言,益州路的米价,数月之内,已翻了两到三倍。我又留意打听了附近诸路之粮价,陕西、京西,乃至河东、河北,粮价都居不下。甚至在汴京,价亦涨了不少…”

“那他说的话也未必可信…”

“的确是钞发行过多。但钞为何会发行过多?若非是西南夷果真惹了大麻烦,仅仅是在西北之驻军,断不至于到此地步。”王昉摇了摇:“汴京万腾贵,已非一日。朝廷为了军国用度,无本发行钞。一面是朝廷用钞向百姓和买货,一面却是价上涨,百姓拿着同样多的钞买不到同样的货,实是怨声载钞是吕吉甫倡行,钞局又是吕氏兄弟司掌——本来益州局势如何,益州百姓过得怎么样,汴京百姓与士林既不知,也未必关心,但是如今连汴京也价腾贵,却是有切肤之痛了。只是汴京之价虽,却尚可忍受,虽有不满之言,毕竟也不能把福建怎样。这怨气也只得日复一日地积累着。可而今西南之局势,却是到了这般地步…西南夷之叛,也是吕惠卿引起的!堂堂大宋的禁军,为了不愿去西南,居然不惜兵变!你说吕惠卿而今是不是如同坐在火上烤?要说石越与司光无动于衷,我是断断不信的!”

“原是这样的…”家苦着脸,:“前几个月,钱庄的唐守义过来,说有桩大生意,要周转铜钱,他用钞兑铜钱,把府里积存的八千多贯铜钱全换走了。这事原是禀过大夫人的…”

从王昉那里知了许多内情,又打听到了唐康的下落,金兰回府后终于安安稳稳地睡了一夜好觉。次日一觉醒来,王昉的香车已到了她家门。听到下人的禀报,她才记起还要与王昉一起去静渊庄拜访柔嘉,慌慌忙忙起来,一面令人去招待王昉,一面急急梳洗了,淡淡化了妆,却见家一脸的犹豫,在门外徘徊。她皱了皱眉,走到门,问:“有什么事么?”

“此人说的事,绝非造。”王昉断然否定了金兰的猜疑“据其所言,西南局势实是到了骇人听闻之地步。他说曾经亲跟随禁军平,西南夷虽然各寨多有恩怨,不得合纵,未成大患,但叛落,大者数十,小者上百,声势惊人。夷兵在群山之间来去自如,官兵胜则不能追,败则不能退,极为被动。若有军官古不化不知变通者,禁军良之铠甲更是反成累赘。故官军每战每败,士气低落。许多官兵土不服,军中疾病蔓延,而医、药皆不足,亦使战力锐减。除此之外,粮草补给更为大患,往往有粮也运不上前线——不仅是群山之中转运艰难,西南夷剽掠粮,民夫逃亡不断,便是在益州腹地,若无官兵护送,便有盗贼抢粮,甚至有运粮之民夫与盗贼里应外合者…更有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者,或此州屯集军粮任其腐烂,而彼州却库无颗谷,将士只得忍饥挨饿。而另一面,却是官府拼命和买征粮草,百姓民不聊生,盗贼蜂起…”

“这人来京,不过是一个月以前的事情。”王昉淡淡说,嘴角间却若隐若现地讥刺的笑容“卫棠是否另有意,非外人所能知。但他们《秦报》不敢报,却想让《汴京新闻》,用心也未必那么纯良。只是他却不知,吕吉甫的党羽日夜不离地守着《汴京新闻》的每一印书坊,就算外不怕得罪权贵,亦无能为力。本来外有意让那人去面见司君实,但这他却怕给《秦报》惹上是非,趁我们不备,连夜跑回了陕西…”

金兰扫了他一,冷不丁问:“唐守义没钱到这个地步了么?要到咱们府上来换钱?”

*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