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2/6)

李宪恭恭敬敬的接过奏折,依次递给文彦博、吕惠卿、石越与韩维。四人传阅过后,一个个表情奇特,良久,文彦博才说:“陛下,迎娶属国王女之事,为古来所无。此事大骇听。”

“陛下,臣以为本朝海船军初创,而经营海外亦不过是年内之事,仓促间寻衅于国,是不智之举。今日之上策,是步步为营。以杭、泉、广三州为据,以凌牙门城为海上门,将凌牙门城以北之海域及周边诸国,控制在我大宋海船军之影响之中。而以归义城为据军则控制趾、占城、丹眉、三佛齐等国沿海海域,而步军则通过控制趾来影响中南半岛诸国,除此之外,有朝一日,更可对大理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待五至十年之后,南海诸国巩固,再议与注辇国之战和不迟。”

“石卿,卿以为如何?”赵顼的目光移到了石越上。

石越连忙回过神来,略一欠:“陛下,据方才所说,注辇国虽然不准我海船军通过,却没有禁止民船通过。既是如此,臣以为短期之内,海船军之任务,便是浚清南海海盗,保护航线安全。将南海纳大宋控制之中。究竟要如何制定方略,不如等薛奕回朝再说不迟。要之,臣以为与注辇国之间,若要作战,便要打一场必胜之战。”

吕惠卿说来这番话来,殿中诸人心中不免又各吃一惊。特别是石越,对于吕惠卿对经营海外居然有这番见识,真的是完全乎意料之外。他知发展海权不能急,用十年时间消化环南海诸国,将这些国家全“华夷系”之中,都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举措。如果能将日本列岛、菲律宾诸岛、印尼诸岛以及中南半岛全中华圈,石越以为即便策略得当,也需要五十年至一百年。当然,并非非要等到整个大东亚全稳固的中华系才能西印度洋。不怎么说,下有人能够将环南海诸国看成“自家的院”便已经需要相当大的气魄与光了。石越自己有多千年的历史经验,有这光自然不足为奇,但是吕惠卿,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个宋朝人。石越不由得不开始重新审视此人…

“臣不晓海事,只知凡事谋定而后动,有益无害。香瓷之路,由大商人控制大至注辇国之一段,大宋则控制杭、泉、广三州至注辇国一段,虽然注辇国坐收中转之利,但亦无不可。大宋每岁从香瓷之路所得利,据估算最少将有数百万贯之,其中朝廷所得,商税与贸易相加,几乎占到三至四成。而且能年年增长,此为一大利源,远胜于向百姓征税。朝廷下之重,在于富民兵,解决西北与东北之百年边患。”韩维无意中说了一句实话,大宋朝廷关心海事,完全是受利益驱动。

“陛下,不知狄谘的意见又是如何?”文彦博又谨慎的问

韩维似笑不笑的望

“吕卿之意如何?”赵顼目光转向吕惠卿。

“陛下英明。”

吕惠卿也笑:“陛下,丽号称君国,却毕竟是夷狄,如此不知礼义。且为婚姻,若许诺之,只怕为天下臣民所笑。”

见,心里却十分矛盾。一方面,面对如此遥远的国家,他心中的确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来,有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另一方面,堂堂天朝上国受阻于一个难得听说一次的夷国,赵顼的心中也有一挫折。至于说要诺大的力去经营中南半岛上的关系,在赵顼而言,他认为西面的夏国与北面的辽国更值得关注。

石越奇:“臣却不知此事有何不可?以汉唐之盛,亦不免有和亲之策。今日不过纳其两女,却可得一国之助,臣以为无拒绝之理。”

赵顼摆了摆手,并没有如释重负的觉,反倒苦笑着将一份奏章递给李宪,说:“此外还有一事,李宪,你把这份奏折给诸位大人看看。这是蔡京的奏折,杭州张商英转达的。用的也是密急。”

“韩卿之意呢?”

“狄谘他于注辇国之事,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不敢胡言。”

文彦博沉半晌,欠:“陛下,注辇国虽然远在万里之外,却也谨修贡职,如果随便兴兵,只恐让四夷笑我中华不讲信义。而且注辇国既是国,只恐不可轻侮,万一失败,为祸甚大。薛奕不轻启战端,是他知轻重、晓利害。臣以为万里之外,当以和为上。”

赵顼听完四人意见,思忖了一会,说:“众卿之意,朕已知悉。既是如此,数年之内,便不去与注辇国开战,待薛奕回京,让他分别去政事堂与枢密院叙职,之后朕还要接见他。到时候再讨论经营南海诸国之方略不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