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不符合总参谋部的传统。希特勒同意这个计划是因为军事素养不够,布劳希奇、哈尔德主张这个计划也许另有深意,这二位巴不得希特勒早点下台(希特勒吞并捷克时就曾谋划政变,可惜英法的公子哥们已没有了祖先开疆破土的豪气,不肯里应外合),一旦按此计划使战场成僵持状态,希特勒也许会在内外夹攻下失势。第二个版本是希特勒自作主张的计划(在制定这个计划前,希特勒并不知晓曼施坦因的意见,这个计划确实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其要点是将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装甲军调至左翼A集团军群形成第二个攻击重点,突破阿登地域,以备右翼第一攻击重点受挫时,可将主力调至左翼。这个计划的思路有点类似于坎尼模式,似乎更与拿破仑战争一八一三年春季战局沙恩霍思特、格奈泽瑙拟订的俄、普联军作战计划类似:两个辅助军团分别从波美拉尼亚和库尔马克,以及西里西亚和劳西疵出发,主力军团位居中央,视情况转向投入决战的一翼。希特勒吹嘘自己熟读军史也不全是瞎掰,这家伙确实有点鬼才。一九四零年一月十日,希特勒已经决定于十七日发动进攻,果真如此的话,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装甲军仍旧是打助攻,如同在波兰战役中一样。就在这时,二位空军军官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终于使得曼施坦因计划浮出水面。
せ毓苏馊个版本,哈尔德计划将使两军主力迎头相撞,战势几乎必然陷入僵局(虽然能如古德里安所愿:坦克集中使用);从实战联军的糟糕表现看,希特勒计划也许真有成功的可能,但是战役过程无疑将延长;只有以曼施坦因计划为蓝本的镰割计划干净利落地击败了联军。在这三个计划中,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装甲军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结果是大相径庭。很明显,在法国战役中,德国陆军是被一纸杰出的计划引导着走向胜利的,而不是如一些人所言是被坦克拖着赢得战争。
の逶率四日,十九装甲军已前出至马斯河,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这时稍微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同意古德里安继续前进。与此同时,霍特和莱因哈特的装甲军也在飞奔,可见具有前进活力的并非古德里安一人。争议较大的是十七日的叫停,这是希特勒亲自下的命令。哈尔德在十七日的日记中写道:“实在是令人沮丧的一天,元首太神经过敏。他被自己的胜利吓倒了,不想冒险,宁愿停滞不前…”根据这个叫停指责德军高级指挥官是没有道理的,古德里安身在前线对上级有怨言可以理解,后世之人又何必替希特勒隐讳呢。面对古德里安的辞职要挟,伦德施泰特作了很灵活的处理,允许其执行威力搜索。十九装甲军以后两日的行动与其说是抗命行事,不如说是灵活地执行了命令。可以想见,如果古德里安当时真撂了挑子,对前线装甲兵的士气将是致命的打击,军事形势倒在其次。所以伦德施泰特的决定如同波兰战役中命令赖歇瑙在腊多姆转向一样,同为战役中的关键。
と绾纹兰酃诺吕锇苍诜ü战役中的作用呢?过分夸大是不合适的。如果把德军比成锤砧的话,古德里安的十九装甲军就是其坚硬的锤头,但是仅靠锤头击不挎敌人,需要锤头、锤把、砧、抡锤子的手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才能将敌人彻底击碎。有些人,比如富勒和李德哈特,为了突出自己在机械化战争理论方面的预见性过分夸大了锤头的作用;有些人则是在锤头的直接打击下吓破了胆,比如法军统帅甘末林。甘末林事后曾说:“那是一个杰出的行动。但是否事前已完全预知呢?我不相信是如此的,最多不会超过拿破仑对于耶拿会战所能预料的程度…”作为拿破仑的后继者,难道不明白耶拿战役的精髓是二十万人所组成的“营方阵”围绕着德累斯顿所进行的调动吗?十三日在耶拿、十四日在奥尔施泰特的胜利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对比耶拿战役和法国战役,古德里安的作用和耶拿战役中的达武大致相当,二人都在各自的作战方向上取得巨大的胜利,但都不是运筹帷幄、统领全局的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