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四章扬名(2/3)

谭延闿在慈禧太后中不过是个微不足的人,但是对于谭延闿来说,有了慈禧太后的肯定,那科举考试路上还有谁敢阻拦他?!谭延闿对科举考试并不衷,说实话,尽他现在记忆力已经不是用“超群”来形容了,但是考科举这东西可不是仅凭着记忆力就可以解决的,要是一路靠到士,那真是比后世中国在考中考北京大学还要困难的多。

谭延闿摇摇,不过看老的那喜上眉梢的表情便可以想到,这封信的主人来不小,不会是张之或是李鸿章吧?张之的可能最大,虽说历史上张之是在几年之后刊发的《劝学篇》,但是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照张之神来编写的,也最有可能会获得他的共鸣。

“这是太后的亲笔来信!要知现在太后基本上不会亲自写信了,据说太后只用传个意思,自然会有执笔太监来代劳,现在要想见到太后的墨宝可是很难的了,最为难得的便是你的《劝学篇》获得了太后的赞赏,这是从来未曾有过的事情!”谭钟麟笑呵呵的说

顺便提到的是,九八式步枪将会有一个新的名称…九三式步枪,瑟武生产厂将会在今年向德国陆军重行推荐,估计成为德军的标准装备并不困难。费德勒之所以能够非常“大方”的同意这笔易,也是因为1888式步枪在武装德军所产生的问题的压力,德国陆军非常迫切的在寻求一可以替代1888式步枪的武,而九三式则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扭转瑟武制造厂的被动局面,还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

“这还是父亲安排的好!太后居然是第一个发信回来的人,等了这么长时间,孩儿还以为没有戏了呢!”谭延闿笑呵呵的说

。尽谭延闿非常厚的表示过瑟手枪在欧洲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前途,不过瑟公司还是给予了很的期望。

谭钟麟早就和谭延闿订好,今年去参加乡试,看看能不能考取举人的功名,若是不顺利的话,那也好积累经验以后再图。大多数读书人都是在取得秀才之后,上乡试的机会就去吃,有的运气背到极的读书人,一辈也就停留在秀才这坎上了,要命的是这背到极的读书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自从有了这科举考试制度后,千百年来读书人都是遵从一个规律来的…越是年轻考试晋级的可能就越大,因为学政不喜年老的考生,要趁着年轻多行吃,没准也就过了。十**岁中秀才算是比较早的了,如果快到三十中秀才,那乡试基本上也就不用再想了,运气好的能个举人,想要再一步那可能将会无限趋于零,想想一个四五十岁的人才考上士,就是朝廷也是脸上无光。

谭延闿知谭钟麟的话应该不会错,在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慈禧太后更加有权威,表面上皇帝已经亲政,但是他却知几年之后慈禧太后在戊戌政变中证明了在中国没有人能够比她更有权威…连皇帝都可以幽禁,在中国她还有什么不到的?!她那句经典名言“有谁让我一时不顺气,我就让他一辈不顺气!”彻彻底底的勾勒了慈禧太后的权势有多大。

“组安,你可知这是谁的来信么?!”谭钟麟问

“如果在我手上存上个几十年,等孙辈的人拿给拍卖行,应该会买个大价钱吧!”于谭钟麟所想的不同,谭延闿在想着如何保存这封慈禧太后的亲笔信,照老的说法,慈禧太后的笔迹应该比乾隆那滥大街的书法要少多了,等个百八十年也是个天价文呐!当然这想法也只是在谭延闿脑海中这么一闪现而已,他是绝对不敢当着谭钟麟的面来说的,否则尽是他的儿,保不定会受顿之苦。

“虽然多等了两个月,但还是值得的!太后在信中说已经发下上谕,要求各省督、抚、学政人手一颁行天下,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谭钟麟兴的说:“若是真的如此的话,想想你今年六月要参加乡试,这举人功名现在看来不过是举手之劳!”

“…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谭钟麟手中拿着一张信纸声音有些激动的念到。

“那你们就准备去撞墙吧!”熟悉盒炮在欧洲的命运的谭延闿心中暗暗想到,德国人的严谨认真非常值得称,可惜他们同样也非常固执,注定瑟武制造厂会要在瑟手枪上栽跟,他谭延闿是不会去的,不过好在这个坑不算大,瑟公司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不过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罢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