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孙舒舒服服地安享荣华富贵。
两人的观点、想法悬殊太大,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不欢而散。
=
宝鼎匆忙离京,赶赴离石要塞。
始皇帝继续思考,继续和中枢大臣们商讨国策。
兄弟两人的这次争论对始皇帝还是有所触动,这从他非常坚决地放缓发展步伐就能看出来。
始皇帝下令,先在东南战场上攻伐闽越和东越,由吴王公子高负责粮草辎重的筹集和运输,由江东镇戍军统率司马断、麃浚指挥大军征伐。南海王公子峤和岭南镇戍军统率杨端和负责策应。
这一仗从五月开始,到九月结束,秦军征服闽越和东越,在其地建闽中郡。楚国贵族非死即降,小王被俘,楚国灭,传承数百年的景、昭、屈、项、庄等楚国贵族就此败落,而流亡的关东诸国贵族比如魏王咎、韩王越、齐太子安、田儋、张良、项梁等人则纷纷逃窜到南岭大山或者东南海上,杳无音信。
十月,始皇帝下令,东北疆镇戍军统率王贲、冯毋择和李信率军远征辽东。
这一仗因为准备充分,进展非常顺利。到第二年的三月,捷报传到咸阳,远征军横扫辽东,俘燕王喜及众多燕国贵族,燕国灭。
辽东太远,太大,太贫瘠,但燕国在此筑有长城,秦国既然占据了此地,就得派军镇戍。这就好比ji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尤其关键的是,假如真的拿到嘴里咀嚼了,还得费老大的劲。
镇戍辽东,需要一笔不菲的财政开支,而好处是,可以利用辽东镇戍来钳制一批功臣。功臣们要掌控军队,要掌控地方郡县,好,我给你,东北疆这块地方够大了,地理位置也不错,经营地好,完全可以割据称霸。燕国凭借此地代代传承,可见这块地方还是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镇戍辽东需要军队,而燕人的归附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王贲、冯毋择和李信做为帝国三大政治势力的高层人物,势必要在东北疆明争暗斗,结果可想而知。
功臣们的目标是分封,如果大家为了一块贫瘠的边陲之地互相打起来,那就上了始皇帝的当,所以东北疆的镇戍军统率们一致上书,恳请始皇帝在东北疆再建封国。
燕南和河北接壤,可以不建封国,但辽东辽西距离咸阳太远了,肯定要建封国,如果不建封国,首先中央财政不可能保证辽东所需。一个封国王和一个郡守在中央的地位能够相提并论吗?封国王要钱粮,中央不敢不给,而郡守哭穷,恐怕就没人理睬了。没有钱粮,辽东如何镇戍?久而久之,此地必然落入东胡诸族的手中。
中枢大臣们也纷纷进言,恳求始皇帝从实际出发,在东北建封国。
以淳于越为首的博士们也从中土的统一出发,进言始皇帝封诸侯建屏卫,并公开举荐武烈王公子宝鼎出领燕国故地,做一方诸侯。
丞相隗状、王绾等帝国的公卿大臣们突然“兴奋”起来,在朝议上,在奏章中,极力恳求始皇帝在东北建封国,让武烈王公子宝鼎领封国,做诸侯。
=
咸阳政局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