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27章输了一局(2/4)

创造一个稳定的国内外政治环境,这是解决帝国层次矛盾的前提条件。

宝鼎则认为这一代人的任务是为孙后代夯实帝国的基础,结束中土八百余年的分裂和战,让中土苍生在和平统一的环境下安居乐业。至于帝国未来的发展和大,那是孙后代的事情,需要孙后代的聪明才智,这一代人不可能也没有条件在短短时间内让帝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让后

兄弟两人争执起来。



始皇帝能否达成自己的愿望,宝鼎的态度很关键。

以史为鉴,无论他支持哪一方都是错误的,即便他拿来的在法学法治基础上合儒学礼治思想的策略,也是没有先例没有标准答案的。

宝鼎当然不会轻易介层次的斗争,这对他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没有任何帮助,相反,一旦置不好,必然遭到始皇帝和豪门贵族的前后夹击。

历史如果改变,帝国如果世代延续,那么中土文化统一的土壤也就彻底改变了。可以肯定,始皇帝和宝鼎这一代人本解决不了,也没有那个条件去改变,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这片土壤培植符合在这片土壤上生存的新思想新文化,这需要时间,需要后世孙和一代代的士人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始皇帝无法认同。把帝国的存亡寄托在未来,寄托在后代上,这是一什么态度?如果宝鼎不是居心叵测、别有他图,那只能说他无能,懦弱,在这件事上消极,退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时代的统治阶层肯定要寻找到一条适合新时代发展的路,而为统治阶层的心中土士人阶层理所当然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也是更有利于他们生存的新思想新文化。

宝鼎可以回避中土的文化统一,毕竟他这几年的重任是镇戍北疆卫中土,但始皇帝和中枢大臣们却无法回避,于是各变革策略接踵而至,比如博士议政制度,比如大学制度,比如以官学为主、si学为辅的教育制度,比如擢关东士人仕的选官制度,等等。凡制度都有其利弊,而帝国所行的一系列试图统一中土文化的制度首先牵扯到的是大秦军功贵族和关东士人对利益的争夺,于是冲突层生,矛盾ji烈,弊端渐大。

大秦的豪门贵族在保住自权力和财富的情况下,借助中土文化统一之便利,把关东士人拉了帝国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再分之中,这无疑直接损害了大秦寒门军功贵族的利益,而寒门的军功贵族正是大秦法家学术思想的拥护者,是“法治”和中央集权的支持者,也是始皇帝和武烈王公宝鼎这两大政治势力的基础力量。

始皇帝决心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帝国的全面统一,让帝国在自己设计的政治轨上平稳前,代代传承。

宝鼎现在的目的很明确,第一,改变历史让帝国生存下去,第二让帝国休养生息走向富,第三,帝国和平统一了,国富民了,中土这片土壤自然就会开创新思想新文化这朵璀璨朵。

始皇帝bi迫宝鼎在中土文化统一的策略上表态,宝鼎迫不得已,表态了,也把自己的想法阐述清楚了。

只要有合适的沃的土壤,即便我自己培植不了朵,我也完全可以想方设法让合适的人来培植丽的鲜,这是唯一的解决之

宝鼎很努力,在政治博弈中使解数,一方面他联合始皇帝遏制功臣们对分封的追求,阻止功臣们加建更多封国的图谋,同时却又利用功臣们的力量对抗中央集权,尤其在财经政策上,更是不遗余力的阻扰中央增赋加税和打击工商业。

但是,宝鼎始终不涉中土思想文化的统一。始皇帝和中枢一直非常重视大秦的学术文化建设,宝鼎更是屡次提建议,甚至一度以武力从齐国的稷下抢诸大贤,淳于越等关东大贤就是被他“抢”来的。奇怪的是,自从宝鼎任太傅,主导国策变革以来,宝鼎就有意识地回避这一块,更绝不提他曾经非常推崇的“百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建设战略。

宝鼎的确没有办法解决这层次的斗争。

二世、三世乃至万世而不变。

可以想像,中土文化统一的背后蕴着多大的利益之争,它的背后其实就是持“集权”和“分封”两大政治理念的贵族政治集团之间的ji烈斗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