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25章何谓统一(3/3)

定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是前方攻击不利而后方叛乱迭起,大军进退维谷。

打仗必然牵扯到中央财政,而中央财政即便在实施了增赋加税、掠夺关东富豪和向巨贾赊贷等诸多措施之后,也依旧是入不敷出。

始皇帝和武烈王公子宝鼎再度取得了一致意见,今年的财政主要保证南北两个战场的需要。考虑到南北战争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而目前长城一线的镇戍军基本上可以保证阻御匈奴人的攻击,所以暂时维持长城镇戍军的数量,从山东、两淮和江东各地抽调出来的军队在洛阳集结后,则马上解散归乡,以减少中央财政的支出。

直道修筑依旧暂时中止。其他中央和地方无助于恢复经济增加赋税收入的工程项目统统搁置,若有违令者,严惩不贷。



在始皇帝的强行干涉下,大秦开始艰难地走上了在保持稳定基础上的发展战略,但距离宝鼎所希望看到的“休养生息、轻赋薄徭”之路还是有巨大的差距,中土的普罗大众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土的统一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实质xing的好处。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变革期,帝国的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无论谁来统治这个新生的帝国,都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帝国的内忧除了中央财政的拮据、普罗大众的困苦、关东六国在统一后的混乱,等等这一些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危机,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实际上更严重的忧患,那就是思想文化上的ji烈碰撞。

中土的统一表面上看是疆土的统一,但从深层次来说,它应该是文化上的统一,而文化上的统一才是最为艰难的。帝国并没有完成文化上的统一,中土文化的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算真正的完成了。

“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就是来源于思想文化上的差异,而思想文化的碰撞如果不能解决或者缓解,那么不要说始皇帝打算在十年二十年内结束过渡期实现中央集权是一种奢望,就连武烈侯宝鼎打算在百年内过渡到中央集权制的想法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要解决帝国最深层次的思想上的矛盾,就必须在政治体质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个改革不仅仅包括决策制度,还要包括教育制度,而官学和教育制度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大秦的决策制度就是廷议制度,也就是国事决策必须经过朝议,先由中枢小范围商讨,然后再由文武百官进行大朝议,最终结果才是决策。

这一制度来源于周王朝,周王朝的国事决策先由百官廷议已经形成定制,而这种定制由chun秋到战国一直得到诸侯国的传承,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法治国后,秦国的廷议制度是最完善的也是执行的最为坚决的。当然,这是相对而言,比如修长城,发动对外战争这种国事,廷议制度当然可以让君主得到最好的决策,反之,比如制定基本国策、册立储君、人事调整等国事,就不是廷议制度可以解决的了,甚至根本就不会经过廷议来完成决策。

为什么解决思想文化上的碰撞首先要修改决策制度?

很简单,帝国是在吞并关东六国之后而建成,关东六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有自己的国策制度,等等,总而言之,帝国若要完全吸收和融合关东六国,首先要制定一系列有助于吸收和融合关东六国的制度,而这个制度的制定仅靠秦人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让那些了解关东六国的人加入到大秦的决策层,这样拿出来的制度才能符合统一后的帝国的需要。官学和教育制度也是一样,也是首先产自决策层,由决策层来决定帝国的官学和教育制度,而官学和教育制度恰恰是解决“集权”和“分封”矛盾的根本所在。

谁最了解关东六国?

不是关东六国的贵族,他们是统治阶级,他们看不到普罗大众的疾苦,只有出身寒门的大贤才是真正了解关东六国的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