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就是自己带来的,就是因为自己改变了历史而造成的,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秦王政渡过这次危机,即便因此而失去一切,也义无反顾。
武烈侯决定回京。
太傅府官员异口同声,坚决反对。得知这一消息的北疆诸军统率,边郡军政官长们也是骇然心惊,纷纷兼程赶赴代城,坚决阻止武烈侯返京。
形势摆在这里,不管大秦实施何种战略,都无法回避当前国内最主要的“集权”和“分封”的矛盾,而坚持“分封”的是谁?当初以武力胁迫咸阳宫建封国、打开分封之门的又是谁?就是武烈侯啊。
虽然武烈侯一再申明自己支持高度的中央集权,但同时他也坚持认为,在实施高度的中央集权之前,必须在国策上进行过渡,必须实施有限制地分封,而他所说的有限制的分封与实际意义上的分封有很大的区别,然而,有几个人相信武烈侯的话?现在是有限制的分封,那将来不就是要发展到无限制的分封?
北疆的军政官员们抱着这样的想法,大秦的贵族们抱着这样的想法,大秦的功臣们更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既然大家都这么想,难道秦王政会幼稚到相信武烈侯的承诺?既然秦王政根本不相信武烈侯的承诺,既然秦王政要压制分封之议,那如何压制?当然第一个拿武烈侯开刀,压制武烈侯,打击武烈侯,杀猴儆鸡。
武烈侯苦笑,他当真是作茧自缚啊。早知有今日危机,当初何必要改变历史?但不改变历史,又如何拯救帝国?就今日危机来说,假如不解决,帝国还是有分崩离析之祸,可问题是,这个危机解决得了吗?这种深层次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化解得了吗?
武烈侯扪心自问,难道当真只有让项羽一把火烧掉咸阳,让刘邦带着一帮贫贱把这个时代的旧贵族屠戮一净,才能化解这个矛盾?
历史证明,刘邦和他的一帮贫贱兄弟也没有化解这个矛盾,最后还是选择了有限制的分封,而这个有限制的分封最终还是酿成了一场手足相残的大祸,最终还是靠屠杀来彻底埋葬分封。
传承八百余年的“分封”深入到中土人的文化里、血液里、骨髓里,根深蒂固,秦王政的绝对镇制失败了,项羽的重建分封失败了,刘邦的有限分封还是失败了,直到这个时代的人死绝了,文化断代了,血液和骨髓里的“分封”逐渐淡化了,分封才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武烈侯面对部属朋友们的劝阻,感动之余更是心如重铅。
怎么办?历史为鉴,即便是有限制的分封,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分裂或者动战乱之路,然而,这是时代的宿命,要想埋葬传承了八百余年的分封就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么,是以大秦帝国的灭亡为代价,还是以帝国未来的分裂和战乱为代价?
无疑,武烈侯只有选择后者。当帝国稳定了,富强了,即便有分裂,有战乱,帝国中央也能凭借强悍的武力和充足的财赋,击败分裂者,剿杀叛乱者,最终把帝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让中土苍生迎来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富足的时代。
=
武烈侯试图说服自己的部属和朋友们。
秦王政是否敢在这个时候打击自己,剥夺自己的兵权?
显然这种推测的理由无法站住脚。北疆军的构成以北方人为主,北方人的实力已经超越了北疆秦人,而目前能赢得北方人信任的只有武烈侯,也只有武烈侯的威望才能镇慑他们,假如武烈侯被剥夺了兵权,被限制在咸阳,北疆局势必然要乱,而以目前大秦的形势,北疆千万不能乱,北疆一乱,北方人举兵叛乱,必然祸及整个大秦,其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