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对外虏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南北边疆的战争规模绝对没有统一战争的规模大。
正是因为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统一后的战争让国民们不堪重负,最终让帝国一夜间轰然倾覆。这能归罪于秦王政和大秦的文武大臣们吗?他们在这个时代,这个时刻,怎么可能会想到匈奴人也在这一刻崛起强大并成为中土最大的敌人?
=
宝鼎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反复思考,权衡,还是认为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虽然咸阳方面在兵制改革的大原则上、在统一的进程上正取得一致,自己所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但他不想退却,更不想妥协,他要坚持到底。
四月,宝鼎在代北战场发动了主动攻击,司马尚带着骑军出无穷之门,与匈奴人争夺鸿雁海的控制权,从战场的侧翼威胁大黑河和金河山一线。
匈奴人的大军一部分进入闪电河一带,向东胡人发动攻击,其主力依旧在代北战场上挥眈眈。秦军的主动攻击让匈奴人非常恼火,于是雁门的苍头河、平城一带战火再起。
宝鼎的意图很明确,在战场的侧翼以骑军骚扰匈奴人,迫使匈奴人在正面战场上发动强攻,以自己的长处打击敌人的短处,消耗敌人。
与此同时,燕南战场也开始了攻击。
公子扶苏遵照宝鼎的命令,派遣李信率精锐主力向辽西方向攻击。秦军一路攻城拔寨,燕军则一路后撤,试图诱敌深入,但燕军士气低迷,有将领暗中投降秦军,泄漏了军事机密。李信随即率军长途奔袭,给了燕军以重创。
盛夏来临。
河北粮食丰收。变相的土地私有化终于初见成效,让河北迅速从大饥荒的重创中恢复了过来。
督亢粮食丰收。去年底,宝鼎逼迫王翦发动攻燕大战,这一刻其好处终于体现了出来。督亢的粮食不但可以帮助代北,还可以帮助更多的军队远征辽西。夏粮收割后,章邯随即率五万大军赶赴辽西战场支援李信。
代北的垦荒屯田有了成果。去年的垦荒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播种的土地有限,但这些播种的土地都收获了粮食,这足以说明在代北实施垦荒屯田是可行的,只要播种的土地足够多,耕种技术和灌溉设施都能跟得上,那么代北不但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给军队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有了这些自产的粮食,再加上咸阳方面的支援,代北大军完全有能力长途远征。
垦荒屯田结出了果实,代北人的信心有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宝鼎对垦荒常抓不懈,开垦的土地非常多,造成夏种的土地面积大为增加,但因为受制于诸种部落的抵制情绪以及转徙人口对生存空间的争夺,另外各方面的支援不足,代北又战事频繁,导致屯田的速度相当慢,距离沃野数百里的目标还差得太远。
宝鼎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咸阳也加快了控制军队的步伐。
河北土地私有化已经既成事实,咸阳权贵,豪门巨贾都从中受利,王国和地方也从中受益,民众也从中受益,但它违背了大秦的土地制度,需要有人出面承担责任。
也在盛夏时分,王翦以年老体衰身体不适为由,请辞上将军一职,告老还乡。
谁来出任大秦的上将军?
兵制改革就此启动。秦王政一口气封了五个上将军。蒙武以上将军职统领中原大军。杨端和以上将军职统领东南军队,包括东南水师。羌廆以上将军职统领陇西、北地两地镇戍军。司马尚以上将军职统领代北军队,蒙恬副之。冯毋择以上将军职统领燕南军队,李信副之。
秦王政手段犀利,先从北方战场召回王翦,接着又把杨端和和羌廆从宝鼎的身边调走,然后把北方战场上的大军一分为二,让冯毋择、蒙恬在两支大军里各领一半军队,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宝鼎对军队的控制力。
宝鼎不为所动,向秦王政和中枢奏请,在代北和江南建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