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67章又是深秋(2/3)

中土不统一,没有超的国力,拿什么去镇戍边疆?拿什么去开拓边疆?

秦王政和中枢需要统一的功业,更需要财富去缓解大秦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他们迫切需要行中原决战,而宝鼎和北疆统率们在此事上的目光未免过于“长远”了,他们没有站在秦王政和中枢的角度考虑他们所面临的大压力,只是一味地从国防战略角度,从军事角度去考虑,结果适得其反,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变革是个长期的,需要摸索和实践,需要不断妥协的过程,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可能,但中土大势瞬息万变,尤其在统一程已经行到关键时刻,谁会给你变革的时间?谁会给你变革的环境?所以咸只有选择第二个办法,那就是加速统一程的速度,先摧毁中土诸侯,先把中土统一了,先获得变革的环境和条件,然后再去变革。

中枢大臣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秦王政,一派支持武烈侯,但复杂的是,武烈侯所属的利益集团在此事上持有不同观,像右丞相隗状、少府王戊,甚至驷车庶长公豹、内史公成等人也支持秦王政,烈要求行中原决战。在地方军政官员中,像中原、河北、东南等地的军政官长们也纷纷上奏,恳请咸行中原大战。

这基本上就是本末倒置。现在是统一重要还是开拓边疆重要?有限的国力是用在统一战场上重要还是用在蛮荒之地重要?取得中原决战的胜利,摧毁齐楚两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统一大业,还包括富饶的土地和源源不断的财富。相反,开拓边疆,除了损耗国力还是损耗国力,对现在的大秦没有任何好

此策最大的弊端就是谁也无法确定大秦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国策和制度的变革。从当前咸政局和朝堂上的激烈矛盾来说,难度非常非常大,而国策和制度上的变革牵一发而动全,甚至动摇王国本,稍有不慎,不要说解决问题了,反而会生更大的矛盾和危机,最终变革失败,统一程可能就此中断,更严重的情况下很可能把前期战果尽数丢失。

面临两个选择。

一是放慢统一程的速度,在维持当前中土诸侯格局的情况下,行国策和制度上的一系列修改和调整,解决问题,缓和矛盾,化解危机,同时蓄积实力,厚积而薄发,最终一举击败关东诸侯国,统一天下。

武烈侯公宝鼎则从对未来的预测,从大秦的长治久安发,持先变革。

王翦没有回来的时候咸各方势力之间因为利益上的冲突倒是争论不休,现在王翦回来了,把武烈侯及其支持者的观阐述之后,反而适得其反,反而让咸在此策上逐渐形成了统一,行中原决战的呼声反而是越来越大。

秦王政从实际发,从前利益发,持先完成统一大业。

秦王政和中枢不是穿越者,他们只看到大秦国民目前已经难以承受战争所到来的大伤害,他们必须上解决当前的危机,至于中土统一后的事情,他们目前无暇考虑,即便长远打算,他们也有信心在获得整个中土的财富之后,大秦军队有实力在南北边疆同时陷更大规模的战争的情况下获得胜利,他



秦王政和中枢的观事实上也没有错误。从大秦目前的国力,从中土目前的局势来说,让咸暂缓攻击中原,暂缓统一中土,集中力量行国策变革,同时完成代北策略和西南策略,显然不现实。

统一程到了这一步,尤其是远征燕国,更多的大秦军队遥远的战场以后,各各样的问题、矛盾、危机一起爆发了,国策和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改,而且还要尽快改,否则必将影响或阻碍统一大业,甚至有可能让统一大业功亏一篑。

中土统一就在前,唾手可得,而中土统一带来的利益太大了。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刻,有几个上位者能像武烈侯一样看到未来,看到其中所蕴的可怕危机?

王翦回到咸后,在内外廷反复阐述武烈侯公宝鼎对统一前后中土大势的分析和预测,决反对上倾尽国力行中原决战。

武烈侯得到消息,心情沉重。

争论的焦就在这里,是先完成统一,还是先变革?

西南策略、代北策略能给大秦带来什么?蛮荒之地,鸟不拉屎的地方,即便拿到手了又能解决什么问题?代北、辽西、辽东、西南等疆域的占领和开拓只会让大秦陷重的危机,只会让大秦丧失统一中土的机会。

然而,中原的富饶,齐国的富裕,楚国的江淮粮仓,让咸垂涎三尺。在秦王政和大分士卿贵族看来,只要取得中原决战的胜利,摧毁齐楚两国,大秦的国力就会飙升,大秦当前所面临的大分问题、矛盾和危机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