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让宝鼎离开自己的视线。
宝鼎现在对王系来说太重要了,不仅他的安全至关重要,他内心的想法和选择更是至关重要。
秦王政为什么在河北大战如火如荼之际,调集黑鹰锐士到离石要塞?正是在确保宝鼎安全的同时确保完全控制宝鼎,不是要限制宝鼎的人身自由,而是断绝楚系或者其它对手接近宝鼎,以防他们威逼利诱这位涉世不深可以说是懵懂无知的少年,一旦宝鼎的想法变了,走上了秦王政的对立面,那不仅意味着这个计策的失败,更意味着秦王政的失败。秦王政决不允许失败。
蒙恬自感责任重大啊。坐在他对面的毕竟是个少年人,就算这个少年人誓效忠,就算自己日夜派人看护,但心智毕竟没有成熟,对复杂残酷的权力斗争也没有直接认知,尤其令人头痛的是,他一直在边塞蛮荒之地长大,一直以刑徒的身份生活在屈辱当中,突然天地变了,乌鸦变成了凤凰,刑徒变成了公子,这种冲击太大了,他的心理如何变化?他能否像预想的那样顺利成长?
但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最让人忐忑不安的就是对手的动作。宝鼎传奇般的故事一旦在咸阳传开,咸阳马上就会风起云涌,楚系会在第一时间找到他,甚至会派重量级人物赶到太原来拉拢他。
有一个事实无法否定,那就是武安君曾经和楚系有过几十年的密切关系,姑且不说当年宣太后对他的器重和赏识,就以穰侯魏冉、华阳君熊(mi)戎这两位老一辈的楚系中坚来说,他们就与司马错、白起这两代大秦军队的统帅有着深厚的私人情谊,楚系甚至与司马氏有联姻,而司马氏又与白氏有联姻。这三家的亲密关系在昭襄王决意清除楚系的时候挥了最大作用,昭襄王考虑到楚系的功绩、一家人的亲情,还有楚系和大秦两代统帅的亲密关系,不得不面对现实,还是以“固干削枝”为原则,在王权得到巩固和集中的情况下,驱逐了以穰侯、华阳君为的楚系中坚,没有痛下杀手,彻底肃清楚系。
其实当时也肃清不了,楚系已经经营四十年,其势力早已植根于大秦每一个角落,昭襄王怎么肃清?恐怕把楚系势力彻底铲除的同时,大秦国祚的根基也动摇了,所以只能从长计议。其后十六年里昭襄王就一直在干这件事,包括诛杀白起,禁锢白氏和司马氏,甚至不惜忍痛割爱,把自己十分疼爱的嫡长孙都赔了进去,目的都是为了把楚系外戚对大秦朝政的影响力降到最低,然而,物极必反,昭襄王最终还是没有斗过自己的母亲宣太后,功亏一篑。
楚系外戚重新崛起至今已经十七年,华阳太后却一直没有解禁白氏和司马氏,更不要说为武安君平反了,至于公子弘,那绝对是应该被遗忘的人物,这一支王族血脉肯定要被湮没在茫茫大漠中。华阳太后的这种做法当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即使当年的老一辈楚系中坚还活着,从本系利益考虑,也会支持的。
然而,宝鼎突然横空出世,大王的雷霆一击打了楚系一个措手不及。
在武安君这件事上,大秦王族做得不好,从孝文王开始的三代君王更没有做好,虽然原因很复杂,但寒了老秦人的心,这是事实啊。大王不愿自己打自己的脸,楚系当然不能欺人太甚主动打大王的脸,所以无论是大王,还是楚系,都欠武安君太多,欠白氏和司马氏太多。
如今大王准备自己打自己的脸了,楚系怎么办?是阻止呢,还是抢先给他一个巴掌?当然是抢先给他一个巴掌了,先把他打“清醒”了再说。大王可没安好心,他自己那一巴掌最终打不打还不知道,但在他打自己一个巴掌之前,肯定要把楚系打得晕头转向。
楚系抢先打巴掌的办法无法两个,一是利用三家老一辈的关系,先把白氏和司马氏拉过去,然后再利用白氏和司马氏,把宝鼎拉过去,但他们非常被动的是,十七年了,他们都没有帮助白氏和司马氏,此刻突然找上门去,结果未必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