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报告。看来,南唐对外的保密做得差劲,对内的保密绝对是一流的。
李煜听罢大怒,即刻召见皇甫继勋,问他为何隐瞒实情。皇甫继勋回答:“宋军来势汹汹,过于强大,无人能敌,臣就是将军情报进宫,不过是徒增陛下的恐慌,陛下也没有什么办法退敌。为了不让陛下操心,故此没有进宫汇报。”
李煜认为这是对他的极大侮辱,一怒之下,命令将皇甫继勋就地正法,再飞诏都虞侯朱令赟,火速率水军支援金陵城。
4、妙计败水师
朱令赟驻师湖口,大军十万,号称十五万。接到李煜的诏令,率军顺流而下,直逼宋军的采石矶浮桥。
曹彬得到探子的报告,立即找来将佐王明,授他密计,命他赶往采石矶抵挡南唐援军。
朱令赟率领十五万大军,数千艘战舰,顺流而下,连夜直奔金陵。当舰队快到采石矶的时候,远远看见江面上帆樯林立,不计其数,不由心中起疑,当即命令舰队停航,停泊于皖口,派人到前方打探敌情。半夜时分,忽然听战鼓雷鸣,水陆呼应。岸上无数的宋兵,拥着一员宋将,帅旗上写的是一个“刘”字;江中来了许多战舰。火炬通明处,宋军主舰的帅旗上,是一个斗大的“王”字。
夜黑风高,摸不清敌人的路数,朱令赟不敢分兵应战,只好命令军士纵火,先将水路的来船堵住。谁知当天晚上刮的是北风,南唐军的战舰正好停泊在南面,那火势借着大风,不但没有烧向宋军的船只,反将自家的船烧着了。朱令赟大惊,连忙下令拔锚起航,向上游原路返回,由于船身庞大,数千艘战船全都挤在一起,根本就动不了。正在惊慌之际,宋军的船只冲了过来,已有宋兵跃上大船。吓得朱令赟魂飞天外,正欲跳水逃生,一员宋将抢上一步,大喝一声,将朱令赟掀翻在船板上,上来许多宋军,将他捆得个结结实实,似扛猪一般扛走了。
这场水战,以江南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
天亮以后,再看那宋军无数的帆樯,原来是浮桥上下竖立的无数长木,长木上悬着旗、挂着灯,不近看,谁能说这不是帆樯。再加上步军在岸上摇旗呐喊,犹如千军万马一般。如此疑兵,鬼神莫测,朱令赟岂能不中计?宋军的真正人数,水军五千,步军五千,总共不过一万兵马而已。
金陵城中,李煜还在眼巴巴地等着朱令赟的水师来救命,突然听说水军全军覆没,朱令赟被擒做了俘虏,吓得魂飞魄散,万般无奈,只好一面招呼宋军,请他们休兵,一面派学士徐铉,带上自己的亲笔乞缓师表到汴梁,乞求宋皇帝赵匡胤退兵。
5、会写诗的不如会打仗的
江南使臣徐铉,飞骑驰往汴梁,谒见赵宋皇帝,哀求宋国休兵。
赵匡胤质问道:“朕数次召李煜来朝,他为何抗命不遵?拒不来朝?”
徐铉小心翼翼地问道:“自古以来,有道之君兴师讨伐,都得师出有名。我江南国主无罪,陛下却兴师讨伐,不知所为何来?”
徐铉是江南辩士,舌如利箭,说话看似低声下气,实则却充满了火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