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卷分析中发现,调查对象中排行老幺的人的确比老大和排行居中的人多。样本中老幺的数量是老大的三倍,是排行居中的人的两倍。有几位倒不是独子或排行老幺但都是长到很大才有了弟妹。一位调查对象是在小学三年级才有弟弟的“弟弟个性强好和父母顶嘴,我长这么大没和父母顶过嘴、红过脸。”另一位说:“我当了十年老幺,这十年就注定了我一生内向离群的性格,注定我称为同性恋者。”
有些少年因为相貌出众而受到家人宠爱,滋长了一种过分顾影自怜的倾向。一位同性恋者回忆道:“小学二年级时,老师看我长的好看,让我进舞蹈班学跳舞,从二年级到五年级。我一开始不喜欢跳舞,后来才喜欢上了…自从学了舞,从装束上和一般人就不一样了,没有朴实劲了,也有了好美之心。记得那时候,我为了卷头发在火边烤拢子(梳子的北京话说法),三毛六一把的铝拢子让我烤怀了十几把。上中学时为了买电夹子,我一个月不吃早点,省下钱买的。我那么小就知道自己要打扮了。那年社会上刚刚恢复烫头,我就把头汤了。学校让我把头发剪了,否则开除,可我宁肯不上学也得汤。我还学了摘眉毛,专门学过化妆和着装。”
为什么父母溺爱会成为同性恋倾向的因素之一呢?因为同性恋实际上是一种自恋倾向。从小的溺爱,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人们注意的中心,是最重要、是可爱的,从而形成自恋倾向,进而导致同性恋。
在溺爱的另一极端,父母过分的冷漠也会给一些少年造成感情饥渴,以致“饥不择食”一位年仅19岁的同性恋者在问卷上这样写到:“在更多的时候,我希望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而对于『这种事』则看得不是很重。我觉得自己少年时家庭温暖太少了,所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真心待我,让我感到有所依靠,我就喜欢他,相信他。或许,我一直感到自己很脆弱,所以更希望有个象父亲那样的人来爱护我。这或许就是我倾向与『这种事』的原因。”
有如认为,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容易成为同性恋者,因为缺乏正常的父爱和母爱,性别认同不容易完成。样本中确实有不小一个比例的调查对象是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带大的,虽然其绝对数量少于由父母带大的人。
无论是由于在最初的性经历中将性快感与同性对象固定地联系在一起,还是由于童年环境过于溺爱或过于冷漠,在我们看来,认同于男性的男同性恋倾向的本质都是一种自恋主义。这种自恋主义即表现为过分的自怜自爱,又表现为对自身之外的对象或与自身相异的事物极其缺乏兴趣。
许多学者都曾谈到过同性恋源于自恋主义这一观点。弗洛伊德指出:“一个人最终的性态度直至青春期后才稳定下来,其中宿因很多我们未见得全能了解;有些是体质上的关系,有些则是环境的影响。无疑地在个别的例子里,常会有一两个因素特别显著,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但是一般言之,宿因的多重性已表现在人类性态度的复杂不一里。在倒错类型,你常可见到远古的体质与原始的精神机理占着优势。他们最基本的特征似乎是自恋式的对象及肛门快感区的持续作用。”(弗洛伊德,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