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0章jin退维谷(5/5)

由于”兴亚院”拨来的”关余”每月有300万之多;经费宽裕,易于结客,周佛海拉拢的人很多。但比较重要的,只有4个,一个是无锡人赵正平,”维新政府”的”教育部长”;他是民初陈英士任沪军都督时的幕僚。周佛海与他的侄子,地方自治专家赵如珩在日本同学;赵正普通过这层关系,与周佛海接上了线。

第二个是岑春煊的儿子岑德广;由他的关系,又拉拢了一批清朝末年达官贵人的子弟,如杨士气的侄子杨毓恂等人。第三个是大夏大学的校长,章太炎的侄女婿傅式说;他是”日本通”之一,浙江温州人,与梅思平小同乡。

第四个是富滇银行上海分行的负责人袁砚公。他跟前面三个人不同,赵正平是过气政客;岑德广是纨绔”遗少”;傅式说虽为大学校长,而在学术界并无多大地位,号召力有限,而袁砚公是龙云及云南大老李根源的驻沪代表,他之参加”和平运动”可能会影响云南的稳定,因而为军统判为制裁的对象,而且很快地被执行了。

但在中下层”干部”方面,由于自正金银行提来,整箱簇新联号的交通银行10元钞票的魅力,到设在威海卫路太阳公寓的招兵买马机构来登记的却很不少,筹备”组府”的初期,足已够用。但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粉墨登场的初步条件,虽已具备;而且陈璧君在内,周佛海、梅思平在外,交相”劝驾”;汪精卫却临事踌躇,不敢轻发。因为过去在政治上的翻覆,毕竟是在国内;如今却牵连到外敌!汪精卫不好货而好名;清夜扪心,不能不想到”身后是非”

陈璧君心里雪亮,汪精卫要一个人来壮他的胆,这个人若非顾孟余,就应该是陈公博。顾孟余的态度很坚决,早有”割席”之势;而且陈璧君于汪系人物,唯一所畏惮的也只是顾孟余,不敢自讨没趣。因此,集中全力在陈公博身上下工夫。

到了香港,陈璧君去看陈公博,谈到组府问题,陈璧君表示汪精卫并无成见,决定召集一次干部会议,以多数的意见为意见。陈公博便从”党不可分,国必统一”的原则,谈到汪精卫个人的利害,滔滔不绝地举出不应”组府”的理由。

陈璧君一直不作声;等他讲完,平静地说一句:“你自己跟汪先生去说。”

陈公博默然。于是陈璧君展开”攻势”极力相劝;说只有陈公博对汪精卫是有说服力,而这分”说服力”只有在促膝倾谈时,才能发挥。

陈公博考虑了好久,终于还是拒绝了。

于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一方面由汪精卫打了电报;一方面由陈璧君再度作香港之行,向陈公博提出要求,如果他真的不愿参加干部会议,希望他派一个代表。

这时在香港能够代表陈公博发言的亲信,只有一个何炳贤。但是,何炳贤不愿淌浑水,一口拒绝。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