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第五十一回,她一人独作怀古诗十首,以素习跟着父亲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每首还各隐一件品;虽然历代“红学”家对这十件
品的谜底始终未能达成共识,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这十首“新编怀古诗”又暗示着书中十位女
的命运,只是它们分别是在暗示谁的命运?倘是暗示“金陵十二钗正册”诸钗的命运,那怎么又仅有十首?…不
怎么说,这十首诗的
现使这一人
在全书中的分量大增,是显而易见的。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借薛姨妈的话介绍她说:“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的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
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所以她的见多识广,其实远在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任何一钗之上!她八岁时跟父亲到西海沿
上买洋货,还接
过真真国的披着黄
发、打着联垂的洋女
,甚至还藏得有那女
的墨宝,书中并写到她向宝玉及黛、钗、湘等凭记忆念
了一首那真真国
人所写的五律诗。(“西海沿
”可能指里海边上“真真国”可能指现译为车臣的地区,将另撰文探讨。)
第五十三回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说薛宝琴是外姓女
,又没有嫁到贾家为媳,她是不该在场的;倘若她可以在场,那么为什么薛宝钗、邢岫烟等不去参观?但书中却写到偏只有她一个外姓女
随着贾氏诸人
了祠堂,从容旁观。早在清代就有评家指
这样的描写不合当时的风俗礼仪。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
理?是不是至少在他早期的构思里,薛宝琴是一个贯穿到底的贾府由盛到衰的旁观者?
,其实,从“丰年好大雪”到“无余雪”“
空山”好落寞,恐怕都暗示着薛氏家族的整
瓦解,她最后也只能是
“薄命司”而不可能例外。她那首
柳絮的《西江月》词中有句曰“明月梅
一梦”恐怕是暗示着她最后并未能如约嫁到梅家;那么,她没嫁给姓梅的又嫁给了谁呢?我认为她那十首怀古诗的最后一首恰是说她自己的:“不在梅边在柳边”也就是说,她最后的归宿,竟是与柳湘莲结合了。凝神一想,尤三
虽是真情而屈死,究竟未必能
得上柳湘莲,而薛宝琴与柳湘莲在“狼游”的经历与“壮
”的气质上,实在是非常相
。
前八十回里,写到贾母曾起过将薛宝琴给贾宝玉的念
,后来薛姨妈代为说明,宝琴父亲已死,母亲有痰症也时日不多,但她父亲在世时已将她
给了梅翰林之
,她之所以随哥哥薛蝌
京,就是等梅翰林外任期满回到京城,好嫁过去完婚。那么,在曹雪芹所写成或至少是设计好的八十回后的篇章中,她究竟是否嫁给了梅翰林之
并终守一生呢?从八十回文本和脂砚斋批语的逗漏,我们可以推测
来,她后来的命运并非就此绾定。她的
红梅诗里有这样的句
:“闲
曲槛无余雪,
空山有落霞。”表面上这都是
扣“红梅”说事
从脂砚斋的批语里我们得知,曹雪芹在书末设计了一个情榜,对贾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对林黛玉的考语是“情情”可惜这样的透批语传下来的太少,我们现在还只能是猜测。据周汝昌先生考证,书末的情榜应是仿《
浒》的好汉排座次,除宝玉外,也是一百零八位“脂粉英雄”
每一组十二人编排,共分九组,也就是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四副”…一直到“九副”有不少证据,说明曹雪芹在写作过程中,对每一册的名单都一再地斟酌调整,比如香菱,他可能有过将其列
“正册”的考虑,后来调整为“副册”
一名;“正册”呢,我以为,本来应该是有薛宝琴的,这样也恰好与“护官符”的四大家族完全契合,但到
来,由于他对妙玉的看重,特别是,八十回后妙玉对宝玉的命运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其意义超过了薛宝琴与柳湘莲遇合的故事,所以他终于还是割
,让薛宝琴从“正册”中落榜。不过,可以断定的是,薛宝琴会在“副册”中
现,而且很可能在香菱之后居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