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李纨红楼望月上的ldquo;ma(2/2)

不肯自动去;氏因为是李氏的媳妇,所以氏有义务到李氏面前承,哪怕暂时把儿抛在一边。小说里的人关系逻辑,贾兰既然是贾母的嫡长重孙、贾政和王夫人的嫡孙,他是有义务自己跑到长辈们面前来承的,平日就该如此,更何况元宵佳节,不来是大不孝,岂有让人去请才来的理!曹雪芹在这里写岔了,一是生活真实里的这个细节让他觉得太生动难忘了,二是《红楼梦》本是他未修饬完的一书稿,此刺”在布的抄本里尚未来得及一一剔除。

曹雪芹把生活原型里那没有一起过继到祖母这边的一位伯父艺术化为贾赦时,笔没能圆通,那么,他把氏演化为李纨,将其份降了一辈,作为贾母的孙媳、王夫人的儿媳来描写,应该说理得就相当地得,漏很少。不过,我们如果仔细阅读,也还能从李纨上找到一些“氏影”书中第四回即代:“这李纨虽青丧偶,居家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据当时封建大家的惯例,她如果真是荣国府贾政的长贾珠的儿媳妇,并且又是为贾家生育了嗣的,即使贾珠死了,她也有义务协助王夫人理家,甚至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荣国府的内务“总理”怎能“一概无见无闻”呢?那王熙凤不过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公婆本是另院别房的人,怎么倒理直气壮地理起荣国府的事务来了?王熙凤病倒了,才把她像客人似的请来暂时事,这现象,只有把她的原型判定为氏,才能讲通。又,从第四十五回通过王熙凤的话我们得知,李纨的月例银,实际上跟王夫人一样,都是二十两,也就是说她的待遇就是夫人级而不是媳妇级的(王熙凤跟李纨平辈,但月例银只有五两),李纨还得到园地,各人取租,年中分年例,又拿“上上分儿”这也只有李纨的原型是氏,把那待遇照写下来,才说得通,否则,封建大家是不可能如此破例地让她这个儿媳妇跟当家婆婆享受一样待遇的。

第二十二回有很奇怪的一笔:元宵灯节,贾母居所大设灯雅谜,贾政也去承凑趣,彼时阖府团圆,贾政忽然发现贾兰缺席,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里间问李氏,李氏起笑回:“他说方才老爷并没有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心古怪。”贾政这才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将贾兰唤来。这恐怕是曹雪芹据生活真实写下的一个细节。在生活真实里,氏是曹的嫂,她的儿并不是曹的儿,只是个侄,因此,曹一房的团圆活动,他没有去的义务,请,就去,没叫他,那就

李纨的结局,跟荣国府里其他人很不一样,当贾家“忽喇喇似大厦倾”“家亡人散各奔腾”时,她和贾兰独能漏网,而且贾兰还能升腾“气昂昂簪缨”“光灿灿悬金印”“威赫赫爵禄登”这也只能从她的原型本是氏才解释得通,因为当乾隆四年曹因“弘皙逆案”牵连遭灭之灾时,所有曹一系的家属都必被连坐,但氏却是曹颙遗孀的份,其夫死时是被康熙定为人才难得的好官的,乾隆是最注意树立自己的“尊祖”形象的,怎会拿曹颙的遗孀治罪?自然是网开一面,把氏和她的儿另作理,让他们还能有所发展。但曹这一支对氏显然有所不满,大概是“树倒猢狲散”后,氏母对他们连银钱上的救助也很吝啬,反映到小说里,就是第五回里关于李纨的《晚韶华》曲里有“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骘积儿孙”的委婉批评,以及“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的冷言讥讽。

朋友听完我的这一番探究,笑:倒也算一家之言。我说,如果今后能找到更多有关曹家的原始资料,那就更便于探究其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形象的创作轨迹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