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十一章文学生活(2/10)

文学技巧上的困难,限制了中国识字教育的普遍,识字教育本无需乎推敲修饰的。此识字的限制又转而变更中国社会的全组织,改易了中国文化的全容貌。有些人有时真会发生疑问;倘中国人民的语言是一活用变化的语言,因而使用字母排列的文字,则他们是否将这样驯良从顺,这样尊敬其长上?我有时而觉到倘中国人能设法在语言中保留较多殿末或起首的音字,不但他们将本动摇孔的权威,复很可能的早就击碎了传统的政治结构。赖于知识的普遍,经过数千年的闲暇,将研其他学术而徐徐超越文学之技巧,说不定也能给予世界以较多之发明如印刷火药之类,并影响地球上人类文化的历史了。

所谓科学之著述,试一审其内容,则觉其内质不如外表之动人。实际上,中国并无所谓专门的科学,除了经籍训诂与历史考证。这其实不过为科学的一分支,它供给埋者以研究园地。天文学,除了一分天主教学者的著作,很相近于占星术,而动学植学很近似烹调术,因为许多动果蔬是可的。医学常于卜占星相之列,所谓医卜星相。心理学,社会学,工程学,政治经济学都错杂包涵于笔记中。有些作家的作品,得列的本草动学类或史的杂记类,乃他们的笔记显较明显之专门特,而受优越的待遇。但除了特殊超越的几著作外,其神与技术在本上与集所收的笔记并无多大区分。

随时代之展,此文学语言与当代通行语言间之差别,愈来愈,直至今日,学习古代语言,从心理上到之艰难观之,几等于学习外国语言。普通句段结构之法则,书写的文言与说的白话是不同的,是以你不能仅把古文字现行字的地位便可算写成一篇古文了。例如一个简单的连语“三两银”在文言中却要变更造句法,写成“银三两”又似现行语中说“吾从未见过”古文中的惯用语为“余未之见也”此目的格的一字,经常置于动词之前,倘其动词为否定格的时候。现代中国学生是以常易犯语风上的错误,有如英国学生在学习法文时之说jevoisvous。恰等于学习外国语言,在一个人真能写确实利的古文以前(至少需十年),需要范围广泛的使用法之熟习,是以练习之时,经常累月的背诵古代杰作亦为罢不了的手续。又恰如很少有人真能畅通外国语言一样,也就很少中国文人真能写确实利的古文。实际上,中国今日仅不过三四人能写利的周代经典式的古文。吾们大分乃不得不苦苦忍耐这书本上的语言,此在外国人固非难于治理的。这书本上的语言且又缺乏语言本的真意味。

然则此等书籍,所写者为何事?试一检阅由《四库全书》传下来的正统派的图画分类编目法,极有兴味。中国书籍被分成四大类:(甲)经(乙)史(丙)(丁)集。经包括经籍和经籍注释书,此类工作曾耗费极大分中国学人的光陰。史包括历代通史,专史,传记,杂录,地理(包括游记,乡土志,名山志),文官考试制度,法典,律令,书目提要,和历史批评。名称之由来,本系采自周代诸,但其内容却包括了中国的一切专门技术与科学(有如西洋大学中之哲学院)。其中有军事学,农艺,医药,占星术,天文学,巫术,卜筮,命相,拳击,书法,绘画,音乐,房屋装饰,烹饪,本草,生学,儒家哲学,佛学,家,参考书籍,和无数上述之笔记,包些杂无章的奇谈野乘,海阔天空,不可分类,凡宇宙间之现象都有记载,而尤多鬼怪神仙之说。各大书局亦有将小说归者。集亦可称为文学,因为它包括学者的著述,文学批评,和诗词戏曲的专集。

学术

从此极端的单音主义乃发展一极端简洁的格调,这格调不能用语来模仿而获免不可理解的危险的,而此格调亦即为中国文学之特。如是吾人乃创造一韵律,恰恰每七字一行,可以包括大致似英文无韵诗的二行那么字的意义。这技巧在英文中是不可想象的,在其他别语言中亦是不可想象的。不论在散文或诗词中,此用字之经济,产生一风格,其间每一个字每一音节,其韵调轻重衡量务须达到“恰到好”之程度,而往往负担过分之意义。如那些丝毫不苟的诗人,一字一音莫不细予斟酌。是以此利的裁之真实的练达,实即选用字面之极端老练。由此兴起一用字矜饰的文学传统,它后来变成社会的传统观念而最后成为中国人的心智之习惯。

前面曾述及非经典文字或意象的文学。多属于一般不显著的或无名作家的作品。他们打破了经典传统,他们的作品是从自己的内心的喜悦情绪写来的,写作的动机,单纯为创造的嗜好。易辞以言之,这些作品在西洋意识中,是富创造的优文学。不过在吾人将述及此等小说戏剧之前,似宜先行检讨经典文学的内容,中国学术的品质,并那班智识阶级群的生活和修养。他们安坐而,受人民之供养,虽推了相当德教训,然毫无创造。此辈学者写了些什么?什么是他们的智力工作!

元前213年)屡有写作,在形式上有比较不甚重要之改,此等写作对于孔氏经书之中国人心之眠作用,有很大贡献。凡符合于孔氏经书早期写本者,亦符合于全文学的传统,继汉代以后者尤然。一个中国学生,凡能诵读百年以前之著作者,即能由此训练诵读第十三世纪,第十世纪。甚至第二世纪的著作,亦犹现代艺术家之欣赏维纳斯,欣赏罗丹之作品同样容易。倘今古代学术不能若是易于了解,那古典文学之传统势力还会这样雄大,而中国人的心理还会这么保守吗?怕未见得。

中国是学人的领域,学人便是统治阶级,至少当承平之世,人民之崇拜读书人分的心理常被孜孜不倦的培育着。此学人分的崇拜,形成一普遍的迷信形式,有字纸不许随意抛掷,并不许用于不敬的用途,常有专职的人四收集,聚而燔之于庙宇或学校中。至战之世,则此故事稍为变更,因为军人往往闯学者的居屋,或将古版珍本付之一火或用以拭鼻,或则连屋一箍脑儿纵火了事。但是这个国家的文学活动力至为雄大,军人焚书尤踊跃,书籍之收藏量尤。当时,约当纪元600年,皇家收藏之书籍已达三十五万册。及唐代,皇家之收藏者,计二十万零八千册。1005年,当北宋中叶,第一百科全书,包括各类书籍一千册,告成。总之有御纂丛书《永乐大典》之世。此书收集选古代珍本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分装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五册,为明初永乐皇帝(1403——1424)所主持编纂。清时,乾隆皇帝所颁最有大政治家风度之法令为彻底审查现存未毁之书籍,其表面之目的为保存典籍,但其同等重要之目的则在毁灭那些不满异族统治的著作,及其完成,收集保存本来面目之著作三万六千二百七十五册,分成七,即著名之《四库全书》。但乾隆皇帝同时又完成另一功业,他下令销毁全或一之书籍凡二千,与文字之狱二十余起,其著作人或翻革,或以监禁,或以,或死刑,有时还得毁灭著作人的祖祠而将家眷充作官婢——这一切罪戾,都可由误用一字而起,《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卷帙浩繁,代表依据正统派标准认为值得保存的著作之选集。有许多著作仅在书目提要中予以简短的褒誉之介绍,其本书却不收四库全书俾永传不朽。真实有创作价值的著作象《浒》,《红楼梦》当然不蒙选,虽《四库全书》中仍包括不少笔记,写些零星琐事,自历史考证以至雅茶名泉,神狐怪,贞节嫠妇之记述,此等笔墨,均为中国学人之兴会所寄者。

但使用此象形文字,一方面有助于固定不变的文言之产生,致与语判离而使寻常学几难于通畅。至于发声组合的字,天然将依随现行语言的变迁与惯用语法。书写的语言如其不甚依赖发声,在惯用语与文法方面,获得较大之自由。它不消遵守任何语的法则,它有它自己的结构法则和大量的惯用语,系自历代著作收集而来的文学成语。如此,它乃产生一独立的实,多少是服从文学范型的。

使用中国的象形文字,使脱离语言真意味的文字得以逐渐发展,文字与发声原则分离而独立,加速它的单音组合的质。而且事实上语中的二连音的字,仍可以用单音文字来代表,因为文字本由其组合使用已使意义表显得很清楚。例如吾们在语中需要一个二连音“老虎”以资在听觉上辨别与其他读“虎”字音的字相混淆,但在书写文字中用一个“虎”字已够了。文言是以较之白话更见倾向于单音,因为它的基本是在视觉上,而非在听觉上。

中国学者的发抒其特殊天才,简括地分循三条路线:考究,举业,和经籍意识的文学。吾们可以依此把中国读书人分成三个典型,学者,破靴党,文学家。学者的训练和准备应试科举的训练是极不同的,是以早年须于二者之间加以抉择。有些举人——第二级官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