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一中国式的家ting理想(2/3)

和这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对照的就是家理想。在这理想中,人并不是个人,而被认是家的一分,是家生活中的一个必须分。这个就是我所谓"生活"假说的意义。人类生活就整个而论,可以为包括多不同的族生活。但人们所能直接到和看到的只有家中的生活。东西两方都有家如大树这个譬喻,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这大树上的一枝,借着树而生存,尽他协助树滋长下去的本分。所以就我们所见,人类生活显然是一生长或连续作用。在这当中,每个人都在家历史上有一番作为,尽他对于整个家的义务,不过成绩有优劣,有些替家争到光荣,有些使家蒙受恶名。

制度的理想和个人主义的理想显然不能并立。一个人终究不能完全独自一个人过一生。照这样的个人观念,太缺乏实在。我们对于一个人如若不认他是一个人,一个兄弟,一个父亲,或一个朋友,则我们当他是个什么东西?如此的个人将成为一个形而上的。中国人的心理都偏于生思想,所以他们对于人类自然先想到他在生上的关系。因此家即自然成为人生中的生单位,婚姻也成为一件家事件,而不单是个人事件。

极为推崇孝,其理由何在?没有人能够知。据吴经熊博士在某篇论文所说,则是因为孔乃是一个没有父亲的人,所以他的心理作用无非也和名歌《甜的家》的作者其实从来没有享过家幸福完全一样。如若孔幼时他的父亲尚在,则他的父职概念便不至于会这样的刻远到。再则如若他已成年,而他的父亲尚在世,则结果恐怕更坏于此。因为,如此他即有机会可以看到他那父亲的弱,而会觉得力行纯孝未必是件容易到的事情了。总之,他世的时节,父亲已经故世,并且不知父亲葬在哪里。他是一个私生,他的母亲从来没有告诉过他父亲是谁。他的母亲死后,他就将母亲的遗葬在"五父之衢",这当中或者一些故意亦未可知。后来居然有一个年老妇人将他父亲的葬告诉了他,于是他方将母亲的灵柩迁去合葬。

意识和家荣誉的觉,或许就是中国人生中惟一的团神或团意识。家中每个分因须振其家声,必须好好地人,而不得遗羞于家族。他应该和一个球员一般将球推向前去。败家不但是个人之耻,也是全家之羞,正如一个球员失足而被对方将球抢去一般。凡去考试而得题名金榜的好像是一个获得胜利的球员,光荣不但属于他个人,也属于他的一家。考中状元或不过一个三甲士的人,光被全族,使全族的人甚至连亲戚和同乡都受到神上的兴奋和实质的权益。即使在一二百年之后,乡人尚会夸说某某年本乡怎样过状元。从前人中了状元或士时,全家全乡都举行庆祝,荣归挂匾,大家何等欣兴奋,觉得荣耀非凡,人人有份。和这个相较起

这一个巧妙的假说有怎样的价值,我们不必苛求。但中国的文学中对于家理想的必须,确实举不少的理由。它是以一个人还不是一个单位,而只是家单位中的一分。由"生活"假说(这是我所题的名称)所的生活观念为之支持,而由认力行天德和政治的最后目标的哲理证之为正当。

老年的时候,独自外,周历天下,找寻他的哥哥。因为自己没有儿,所以希望寻到他的哥哥和一个侄,以便传宗接代。他是四川人,笃信儒宗,专事力行。他的哥哥失踪已经多年,他忽然厌弃教读生活,如奉神召一般的决计外寻兄。他连哥哥的影踪都不知,盲目找寻,这是何等艰难的事情。况且这个时期正值明朝覆亡,全国混的时候,遍地伏莽,旅行极为危险。但他不顾一切,冒险前行,所到之都贴下招纸,悬赏找寻。他走了一千余里的路程,经过中国北数省。直到数年之后,他走过某时,被他的侄看见了他手中所拿伞柄上刻着的姓名,知是他的叔父,方将他引导到自己家中。那时他的哥哥已死,但他的目的仍算达到,因为果然有一个侄可继香烟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