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冰冻时分4(2/3)

“哦?”石坤对这七八糟的安排很诧异。

石坤小心地站在敞开的后门边,探看了看,这一看真叫他瞠目结。原来这是一间畸形的教室,由两间大教室打通了连在一块儿的,面积大得像一艘航空母舰。糟糕的是,中间那堵墙没有完全打掉,残砖断十分狼狈地来,仿佛抗战逃难时的临时课室。老师站在遥远的讲台上,并不用话筒,一气呵成、旁若无人地讲下去,底下的学生有说悄悄话的,有吃零的,噪音比老师的嗓门还大,结果教室成了混音室,各路声响嗡嗡嚷嚷成一片。坐在后排的学生既看不见黑板上的字,也听不见老师的声音,远远看去,老师的嘴一开一合的,犹如里的鱼。这还不算完,庞大的教室座位竟不够,连过里都加了,学生坐在帆布小凳上,书摊在膝盖上,东倒西歪地打瞌睡。

“还不是姚建山的创意,”教育系主任忍俊不禁“您瞅瞅,整层楼的结构都是这样。”石坤闻言,四下看了看,果然每一间教室都是由两间打通,硕大无朋,而正式的课桌边密密麻麻堆挤着帆布小凳

“这是怎么回事儿?”定了定神,石坤问。

“…各国的教育改革普遍把矛指向了由政府包下来的、通过纳税人的税负来维持的庞大的教育机,因此公共教育机构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0多年来,人们试图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专门化形式,来打破不必要的政府垄断,引竞争机制,最终改善公共教育的绩效…”

“好,好。”教育系主任为难地一边答应着,一边忍不住用手背拭了拭额的汗珠。

“为什么会这样?!”石坤愕然,他觉得梗阻,发堵。

在教育系主任的筹备下,学校闭路电视台的学生记者扛着摄象机行了全程拍摄,预计当晚实况转播。石坤的报告经过了心准备,从国外的先经验,谈到我国的改革实践,旁征博引,兼容并蓄,有着大量丰沛的事例,大量新颖的理念,引得台下掌声四起。开会议厅里仅有教育系的老师和分教育专业的学生代表,报告行中,一些路过的学生不断地循声而来,挤在过里,会议厅被得满满当当的。人虽众,可鸦雀无声,只听得见石坤温厚笃定的嗓音。

“这是我们系里的一心意,不成敬意,您别见怪。”教育系主任动作娴熟地拉开石坤的包拉链,把信封放了去。石坤明白过来,笑着仍旧把信封递回去,尽量婉转地说:

在走里,四顾无人,教育系主任从衣兜里掏一只信封,快速他手里,中说着,石校长,您辛苦了。石坤一怔,直觉地推挡回去。



“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为本校教师开教育讲座,是我的工作职责之一。将来,我不在校长这个位置上了,以一般的学者份来报告,我一定会跟你讨价还价,取得一个好报酬。”

这是一幢年代久远的教学楼,六层,当年全归教育系所有,而现在类别混、毫无章法地散布着各系的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并且在旧楼旁边新建了一幢四层的附生楼,结构设计全无规律可循。走廊众多,曲里弯拐,迷一样,不明就里的人往往转昏了也找不着方向。

“这一层都是教育系的办公室吧?”石坤主动问,力图缓和气氛。

“这一层是中文系的教室。”他们上到了附生楼的四楼,教育系主任告诉他。正是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是通常的课外活动和自修时段,大多数教室空着,只有一间传讲课的声音。

“那是那是,”教育系主任窘迫起来,嗫嚅着糊糊地解释“石校长,您不知,这是离大一贯、不成文的规矩,校领导场…”

石坤对他已经有些了解,这是一个气质沉稳的副教授,有着与生俱来的书卷气。他的大力放在教学科研上,一心想在学术上有所造诣。至于系主任,他是就班、步步为营地着,得死板而懦弱。

报告刚一结束,石坤就被一群好奇而大胆的学生团团围住。他们七嘴八地提有关教育改革的问题。石坤很耐心地逐一阐述着自己的观,那帮孩益发激情涨,缠得他脱不了。教育系主任客气而决地驱散了围在他边的学生们,把他解救来。

“这边是教育系的会议厅、资料室,那边是理系的实验室。”他认真地介绍。

告,石坤欣然前往。教育系理应是石坤所熟悉的,然而一见之下,尽是陌生的面孔。大学时代教过石坤的老师,一分退休了,一分调走了,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位,也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开公司的开公司,炒的炒,草草应付着学校每星期的几堂课,会议啊学习啊,一概不参加。教育系主任对石坤谈到系里人心涣散每况愈下的情形,慨地引用了一句古诗,是人非事事休,人情似纸张张薄。

“我知的,”石坤打断他,,转而问“这幢楼有哪些系的教室?陪我去转转?”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