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力量——予以反击。这个宣言是“卡特主义”它加深了美国在沙特阿拉伯的军事卷入,并激起了反抗。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支持伊斯兰的游击队员,向他们提供了价值30亿美元的武器。沙特人本?拉登也在援助名单上。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3年,美国在阿富汗的盟友拉登第一次袭击纽约世贸大厦,开始了他的新的战争。此后他发动多次袭击。关于美国的反恐战争,克莱尔说:“这场战争,就像此前的大多数战争一样,坚定地植根于地缘政治竞争。”TheGeopoliticsofWar,byMichaelT?Klare?
在南高加索地区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好战者分别和俄国、印度有直接的军事冲突。他们是国家之外的力量,却常常把国家(他们的国家和被袭国家)牵涉进他们的袭击中。恐怖事件是恐怖分子的手段,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都有政治诉求。除了恐怖手段之外,他们无足轻重,这是他们从事恐怖活动的原因。丘吉尔是地缘政治赛台上的老练的拳击手,他把高加索地区称作俄国的“软下腹”实际上,这个动荡不安的新月地区不仅是俄国的软下腹,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软下腹。数百年来,俄国在这里和英国及美国争夺势力范围,一直持续到今天。这里距离中国比较远。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不比其他大国更少,同样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
在这一大片伊斯兰世界里,犹太教的国家以色列是一个异类。以色列造成的战争与难民问题导致了阿拉伯国家的利益冲突激化。一个分裂的阿拉伯世界符合西方世界的利益,这是西方支持以色列的重要原因,也是以色列在依赖西方(主要是美国)支持的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利益和立场的原因。以色列对西方世界的最大回报就是它在伊斯兰世界的顽强存在。以色列地处伊斯兰世界的中心,把北非与西亚的伊斯兰国家分割开来。以色列有两线作战的困境,但可以通过地中海和红海与外界联系,得到支持。地中海东岸平缓、光秃的地貌大大突出了现代化武器的优势。阿拉伯国家较为原始的社会结构,殖民地独立后漫长的过渡阶段,又给了以色列各个击破的机会。在西方的支持下,以色列仍将长期保持对邻国的军事和经济优势。
伊拉克地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比埃及略早。在阿拉伯帝国时期,伊拉克是黑衣大食(750-1258,或阿巴斯王朝)的地盘。751年,帝国的军队打败了唐朝高仙芝的军队,把势力扩张到中亚。762年,阿巴斯王朝从大马士革迁都到巴格达。在此后的时间里,巴格达是阿拉伯世界的贸易与文化中心。从1055年起,塞尔柱突厥人控制了阿巴斯王朝。在1258年,受同父同母哥哥、大汗蒙哥的派遣,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开始西征,他灭掉了早已衰败的阿巴斯王朝。因为哈里发投降太晚,旭烈兀在占领报达(今巴格达)后屠城。接着他派遣军队向叙利亚和埃及进发,攻占了阿勒颇(今叙利亚西北的阿勒颇)。1260年,在得知蒙哥的死讯后,旭烈兀赶回蒙古,把军事大权委任给他的先锋怯的不花。埃及在耶路撒冷以北的加利利打败了怯的不花,阻止了蒙古人继续扩张。旭烈兀的伊利汗国包括今天的伊朗和伊拉克。他的远征证明,经陆路通过中亚,从蒙古草原出发的骑兵可以远出到伊拉克。20世纪以来,英国和美国先后占领伊拉克以及附近的国家,它们都是通过海路到达中东的。
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借口先后有两个。起初是禁止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因为没有找到这样的武器,白宫又改口为“建立民主”新的借口显示“民主”确实是国际政治中的一张牌。美国入侵伊拉克是为了改变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即使伊拉克因此有了民主制度,那也不是美国的初衷。小布什政府的前任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说,早在911之前,小布什总统就一心想把萨达姆赶下台。奥尼尔是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中说的这些话,播出时间是2004年1月11日。在布什于2001年1月开始执政后的三个月里,美国官员已经在研究推翻萨达姆的军事行动方案了。沃尔福威茨是当时小布什的国防部副部长,1990年代初他在老布什政府内任职,制定过入侵伊拉克的战略。可见美国占领伊拉克是小布什政府的一个战略目标,不仅是911之后反恐战争中的一个行动。
在美军占领伊拉克之后,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初期是有利于美国的。在美国的进攻态势之下,利比亚的卡扎菲作出了很大的让步,中东其他国家也更多地支持美国。但随着伊朗坚持发展核计划,以色列出师黎巴嫩不利,美军在伊拉克陷入泥潭,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已在下降。但对于美国,战争仍然有利可图。在新技术找到可替代能源之前,或者在石油储藏消耗殆尽之前,西亚仍将是地缘政治争夺的热点,西亚的局势不可能获得稳定。
美国还借反恐之机,在欧亚大陆的南侧高加索到中亚一线取得了很大进展,而这一带是俄国的传统势力范围。美国出兵占领了阿富汗。这是过去100多年中,任何世界帝国都要占领的国家。在阿富汗,英国和苏联都有过失败的经历,美国可能正在经历。美国占领了伊拉克,就在中东取得一个牢靠的支撑点,把它在这一地区的前进成果稳定下来。伊拉克不同于美国在盟国的基地,它完全听从美国的摆布。在伊拉克的驻军向东可以威胁伊朗;向西可以震慑叙利亚,与以色列遥相呼应;向北可以与盟国土耳其一起声援高加索地区,挖俄国的墙角;向南可以巩固与盟国沙特阿拉伯的关系,同时美国海军在波斯湾也有了可靠的基地。当然,也控制了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但美国在这一线也面临不利的局面:它的军队都是孤军深入,彼此分离。入侵伊朗的计划很可能是改变这种局势的一个方案。占领伊朗将使得这些地方连在一起。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当盟军停止向伊拉克进军的时候,很多人遗憾他们没有推翻独裁的、好战的萨达姆。此后,美国和英国耗费了10年的时间,企图削弱萨达姆。它们的空军在伊拉克上空的禁飞区巡逻,向地面目标扔炸弹;它们的军舰在波斯湾拦截、检查伊拉克船只。但萨达姆的统治依然牢固,还有余力屠杀北部的库尔德人。盟军在“误杀”伊拉克的妇女和儿童,他们的制裁造成更多的死亡。可见,制空权和制海权在地面上作用是有限的。萨达姆没有想到美国人在10多年之后又卷土重来。坐镇白宫和五角大楼的居然是同一批人——小布什总统是老布什总统的儿子,小布什的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都是老布什政府的旧人,是第一次海湾战争的主要决策者。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国为侵略编造借口,仍遭到盟国(如德、法)的强烈反对。在老布什时期,美国本来可以有一场彻底的胜利,却因一时的犹豫而导致后来毫无道义可言的侵略和占领。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冷战刚结束,美国没有来得及重新评估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它只想打一场有限战争,不愿意像在朝鲜、越南那样冒进。第二次时美国的信心却过于爆满,并且对世界的道义估计不足。那时的美国适应了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有些得意忘形了。同时美国对第一次的克制有些耿耿于怀,况且伊拉克的石油总是很大的诱惑。因为缺少道义,美国的占领激起了更多的反抗,而美国不能大张旗鼓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伊拉克。两场伊拉克战争的教训是:战略目标的完成应该一气呵成;如果不能一气呵成完成一个目标,除非局势的变迁已经使它构成全新的战略目标,否则不应该重新开始原来的执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