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在汉朝。唐朝在北方也面对着一个强大的敌人,这次是突厥。匈奴和突厥是两个接近的种族。同时,唐朝还受到吐蕃的威胁。强大的吐蕃不仅前出到今天青海和甘肃一带,还占领了西域的南部。唐朝征服西域的过程与汉朝有些类似,都有一些个人主义的英雄。他们的进取不仅是为了保护王朝的安全,也受个人勇气的驱使。
清朝起源于东北。蒙古人是满族最早的同盟,他们一起打进关来,占领了全中国。作为一个民族,满人的故乡在东北。但是,作为一个王朝,清朝的根据地在整个北方。他们不可能像明朝那样把防线设在长城。为了保护北方的侧翼,才有了向西北的发展。虽然满人不是游牧者,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很接近游牧民。因此,清朝的扩张也是顺理成章的。康熙时完全收复西域。南疆本来在准噶尔的控制之下,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兆惠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清朝统一了天山南北路,设伊犁将军总管两地。如果准噶尔不向东侵略北蒙古,清朝大概也无意向西。这是从汉朝起对西域征服的完满结束。格鲁塞说:
乾隆的吞并伊犁与喀什噶尔标志着从班超时起十八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在亚洲所追求的计划的正式实现,定居人对游牧人,农田对草原的反攻。《草原帝国》,588页。
一个世纪之后,伊犁和喀什又面临俄国和英国的争夺。这是新一轮挑战。中国又赢了。
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中国的地缘政治从中国国内开始,这与其他国家的地缘政治很不相同。其原因主要是由中国的土地面积决定的。中国面积之大,已经足以使她自成一个单独的地缘政治单位。在面积上,中国与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1016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同。在地形上,中国更为复杂,包括了世界最高的高原和第二大的沙漠;而欧洲的大部分都是大平原,除了阿尔卑斯山脉之外,山地起伏都不很大。如果不算欧洲边缘的厄尔布鲁士山(5642米),一般所认为的欧洲最高峰——阿尔卑斯山脉的勃朗峰——只有4807米,还不及藏北羌塘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约5000米),更不能和西藏的那些大山相比。但是,勃朗峰超过了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山峰高度,更远远超过中国地形的第三级阶梯——从黑龙江漠河到广西南宁以东地区——的任何山峰。中国东部的最高峰并不在大陆上,而是台湾岛上的玉山(3997米)。台湾的地形变化比大陆东部还要复杂。即使海南岛上的五指山,其主峰(1867米)也比大陆东部的许多大山更高,超过它的只有很少几座山峰,如南岭的最高峰猫儿山(2142米)。猫儿山在南岭五岭的最西,已经几乎算是第二阶梯了。
山脉的高度并不一定形成严重的交通障碍。山区的交通便利与否取决于山脉的走向、长度以及山谷的陡峭程度。青藏高原有许多大山。在北部,这些大山的相对高度不高,山势圆浑,一点也不险峻。隔绝西藏与外界交通的是高原的严酷环境,那些大山倒在其次。中国东部的山地一般都比较破碎、低矮,不能形成有效的地理隔断。武夷山是一个例外。受山地的保护,福建和浙江南部是中国东部最晚接受中原文化的地区之一,长时间是百越的地盘。因为有南岭,广东和广西保留了岭南文化和粤语。但南岭有很多宽阔的南北通道,不能保护两广免于寒流或北方军队的南下。从东北到华南,中国东部几乎没有天险。
这三级阶梯在经济、文化发展上有巨大差距,但地缘政治价值却很接近,都非常巨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第一阶梯。如果不是为了介绍第一阶梯,就没有必要提出三级阶梯的问题,因为第二和第三阶梯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历史事件也不是那么容易以地理分割。
a?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及其边缘
中国地形的第一级实际上也是世界的第一级,号称“世界屋脊”它以青藏高原为核心,包括西藏、青海、甘肃西部、四川西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及其以南地区,大致处在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大雪山和横断山脉一说大雪山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但大雪山自成体系,走向是“竖”而非“横”的合围之中。如果不考虑人为的国界,可以说世界上的最高山脉都集中在这个自然区域。第一级的面积大约有23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24%,或近1/4,人口却只占全国的0?9%左右。这是因为它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拉萨地处较低的河谷,海拔高度也有3650米),许多地区不适宜居住,只有几条河谷尚称宜人。藏、蒙牧民的分布却超过了河谷。在20世纪中期修筑公路之前,从拉萨到内地的漫长旅行还被大多数人视为畏途,一路生死难测,民国时期的官员进藏大多绕道印度,需要英国的签证。关于清朝官员前往拉萨的旅程,可参见吴丰培所辑的《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这些官员的进藏路线不限于川藏线。除了侵略者外,进入西藏的西方人大都是冒险家。吐蕃帝国在这个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干燥寒冷的高原上建立起来,势力扩大到青藏高原之外。这确实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吐蕃帝国之后的西藏非常封闭孤立。除了吐蕃的强盛时期外,第一级阶梯对外部的影响比较小。
吐蕃和唐朝大致同时崛起。松赞干布(629-649在位)稳固了他父亲统一的吐蕃,迁都逻些(今拉萨),开始向外扩张,首先是向北方。松赞干布之后,在722年及以后,吐蕃又发兵向西进攻帕米尔地区的小勃律,试图从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向新疆和中亚扩张——那里仍是唐朝的势力范围。小勃律是唐朝的西门,吐蕃的目标是唐朝的四镇。吐蕃兴盛的原因和近代之前的所有游牧民族一样,都是依靠优良的骑兵和先进的冶铁技术。另外,在和唐朝对抗的前线,吐蕃常常能够集中更多的兵力——这是骑兵的优势。
唐朝强大的原因是它在战争中崛起,在战争中生存下来。唐初,列强并起,群雄争霸。除了吐蕃之外,突厥、高句丽、党项、吐谷浑、薛延陀等都在某一时期成为唐朝的劲敌,只有回纥长期与唐朝保持亲密关系。日本也派兵“进入”朝鲜,唐朝将领刘仁轨大破之(663年)。在西方,受新起的伊斯兰教的鼓动,阿拉伯帝国在此时崛起,向外扩张,后来与唐朝在中亚相遇。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唐朝能够生存,实在是战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