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如破竹。清兵与希腊士兵面临的是相同的局面。在动员、调动范围都很有限的年代,一旦强大的敌军决心深入境内作战,大帝国失去一两个关键战役就可能灭亡。在两次希波战争中,波斯已经暴露了这个弱点。波斯进攻希腊与前秦进攻东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进攻一方的士兵来源庞杂,指挥失调,最后都遭到惨败。希波战争严重削弱了波斯帝国。而马可以大大增加军队的运动和攻击速度,其作用之大无可估量。公元44年,东汉名将马援曾上表光武帝说:“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后汉书?马援传》。
在这次蛮族扩张之后1000多年,到了公元4-5世纪,蛮族又开始了新一轮入侵。他们在前一次是战车兵,这次是骑兵。古代游牧部落在军事技术的发展中经常领先于农耕民族。骑兵入侵再一次导致欧亚大陆文明的衰落。西罗马帝国灭亡。在中国则是五胡乱华,文明中心第一次被迫向南迁移到长江下游。草原游牧民不仅善于骑马,也善于射箭。箭的速度比马更快,可以实施远程打击。一骑比一乘对地形的要求更低,可以在更复杂的地区运动。战马保证了他们的机动性,使他们能够选择作战的最佳时机和最佳地点,而弓箭则使他们能够在一定距离之外射杀敌人——面对面捉对砍杀不是马上民族的长项。
草原帝国的顶点是铁木真(1162-1227)达到的。经过10多年的征战,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各部落。1206年,他在斡难河(今鄂嫩河)的源头(在今蒙古国)召开忽里台大会,建蒙古国,号成吉思汗。蒙古民族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成吉思汗先进攻邻近的西夏、金,严重削弱了这两个王朝的力量。1219年,成吉思汗开始西征,一年后灭亡中亚的花剌子模。他的大将哲别征战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小儿子托雷占领呼罗珊(今伊朗东部)。1224年,成吉思汗回国,两年后灭掉了西夏。1229年,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第三年,经忽里台大会选举认定,他的第三子窝阔台(1186-1241)即大汗位。1234年,蒙古联合南宋灭金,占领了华北。第二年,窝阔台组织了第二次西征。1238年,莫斯科被攻破,遭屠城。两年后攻占基辅。蒙古兵又进入匈牙利和波兰。蒙哥的弟弟旭烈兀于1258年攻占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灭黑衣大食。两年后他的军队在叙利亚被埃及打败。在东方,迟至1279年,忽必烈才灭掉南宋。他两次出兵日本都失败了,主要是遭遇飓风。他在缅甸和越南也失败了,又从爪哇败退回来。在1296到1298年间,察合台汗国两次大规模入侵湿热的印度,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战争决定了蒙古帝国的疆界,大多是草原和沙漠地带。对于蒙古人,南方不是适合的战场,海洋更是带来灾难的地方。
在欧洲,英国人是使用弓箭的好手。在百年战争中,英国人的长弓让法国人吃尽苦头。长弓的射程远,箭矢密集如雨,在法国骑士冲过来之前就把他们射翻了。在1356年的普瓦捷之战,法国国王和他的一个王子被俘虏。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之战,英国的骑兵只是等着追击那些企图逃离战场的法国军人。那时,英国人是欧洲的残忍的野蛮民族。
在西班牙人征服中南美洲的过程中,马、铁(长矛和步枪是铁的制成品)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从欧洲传入美洲的病菌则是先锋。病菌的传播速度快过行军速度,在西班牙人到达之前就消灭了大批印第安人。1532年,168名西班牙士兵(62名骑兵、102名步兵)打败了8万印第安人,杀死了其中的7000人,而自己没有人战死。西班牙人有长矛、步枪和战马,有盔甲护身。用棍棒武装起来的印加帝国还不知道有铁和马。它灭亡了,阿兹特克帝国不久也被消灭。西班牙人的军事优势之大其实不算罕见。美国入侵伊拉克是最新的例子。当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时,也是长驱直入,伤亡也很小。
欧洲人在17世纪上半叶开始大规模使用滑膛枪和火炮,而减少了长矛兵。滑膛枪没有改变军队列队厮杀的传统。军人仍然穿着花哨的服装,列队走向枪林弹雨,但队形更松散了。因此,操练产生了,以便训练士兵统一而又迅速的射击。更猛烈的大炮将改变队列作战方式。拿破仑是炮兵军官出身,他增加了炮兵数量,组织了更灵活的军队。大炮的作用与早期的弓弩和较晚的步枪相似。但炮弹比弓弩或步枪射得更远,威力也更大,能够在与敌军接触之前打乱敌人的队形,大量射杀敌人。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以英法联军的胜利告终。俄国在本土作战,但没有铁路通往南方的克里米亚。在泥泞的南俄草原上,俄军的后勤补给比英法联军更艰难。英法联军使用了汽船,海上运兵更加便捷。联军轻易地在克里米亚登陆。联军的另一个优势是新式的米尼步枪。这种枪是有来复线的滑膛枪,射程提高了三倍,精确度也提高了。米尼步枪就像是亚历山大时期的长矛、百年战争时期英国的长弓一样,能够在敌人的攻击范围之外杀伤敌人。俄军伤亡惨重。
火药在中国被发明。宋朝最晚在12世纪初就已经使用火炮了。在此200年后,欧洲火炮的样式与宋朝的火炮非常相似,有点像到1970年代在中国还很常见的爆米花的铁罐。杰弗里?帕克:《剑桥插图战争史》,100-101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又过了100多年,大炮的射程超过了弓箭。在大炮的轰击下,城堡不再能够坚守,欧洲的封建制度瓦解了。火炮的使用直接导致了游牧部落的衰落。与箭镞相比,炮弹的运动速度更快,杀伤力更大。火炮是威力放大了许多倍的弓箭。制造火炮需要很多技术:采矿、冶炼、铸造。这些技术是定居者的长项。游牧者彻底失去了他们的传统优势,逐渐退回到草原和荒漠中去了。游牧民衰落的证据之一是土尔扈特蒙古人在厄鲁特部的压力下,原先居住在准格尔的土尔扈特蒙古人(西蒙古的一支)于1616年离开故地,迁居到里海北岸。他们居住在今天俄国的伏尔加格勒和阿斯特拉罕之间,向东则到乌拉尔河。他们在俄国被称为卡尔梅克人,有一部分留在了俄国…他们不满沙皇官员的统治,于1770年举族东迁,回到西北的科布多。回迁的人口多达30万。如果按男性人口的一半计算,这个部落可以组成一支7-8万人的骑兵军团。在枪炮时代之前,这是一支强大的攻击力量。那时游牧者的鼎盛时期已经彻底结束了。他们只能逃避迫害。
在满洲人入关之前,明朝已经在辽东战场上使用欧式大炮,一度遏止了满洲人的南下。葡萄牙人在澳门有铸炮厂,他们的炮被称为红夷大炮。明将袁崇焕守卫宁远(今辽宁兴城)时使用了红夷大炮。1626年2月,在攻城时,努尔哈赤受炮伤,7个月后死去。即位的皇太极一度试图讲和,但谈判终于破裂。袁崇焕保证在5年内收复辽境。不过,明朝已经朽木不可雕,大炮未能挽回最后的败局。那时,清人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很快就学会了使用葡萄牙大炮,用来轰击明军。在17世纪,蒙古和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仍试图创建成吉思汗那样的大帝国。满洲人是骑马射箭的民族,又学会了铸造和使用大炮,在对蒙古人的战争中占据了优势。在乾隆时期,清朝消灭了准格尔,彻底消除了北方草原的威胁。清人很快就停滞不前了。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送给乾隆帝的礼物中有当时最先进的大炮。炮一直留在了圆明园,从来没有人动用或研究过。在60多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发现了这些大炮。它们还在原来的包装里。
骑射手是忽然地出现、射击和逃跑的。他的射箭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一种不直接的射击。在那个时代里,它的效力和破坏性几乎相等于我们今天炮队的射击。为什么这种优越性已不存在了?为什么十六世纪后游牧人民不再对定居人民使用权威了?正因为定居人民已经用炮兵来对抗他们。在很短的时期内,定居人民获得了一种人为的优越地位,把几千年的彼此间关系“推翻”了。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6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德国的统一与强大都大大得益于铁路。一战前,面对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国制定了先集中兵力打击法国,然后再调转军队进攻俄国的战略。铁路允许德国从西线向东线快速调动军队。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是因为信任铁路而两面树敌,把不情愿的法国拖进战争,又导致了英国参战。铁路是一种道路。火车是交通工具,可以运输部队。但火车不是作战平台,不能用来向敌人发起进攻。一战时的阵地战成为消耗战。突破敌人阵地的需要导致坦克的发明。坦克具有很好的机动力、火力和防护力。装备了坦克和装甲车,军队可以在战场上快速推进,随时向敌人发起攻击。坦克兵、装甲兵对步兵就像马拉战车兵对步兵一样具有优势。实际上,坦克和装甲车就是马拉战车在工业时代的翻版。3000多年来的技术发展没有改变战争的基本模式。
矛、枪、炮的优势原理在海洋上也一样。一般而言,更大的炮具有更大的破坏力,还可以射得更远,在敌人接近之前消灭他们。为了装载更多、更大的火炮,以及更厚的保护装甲,军舰的排水量也越来越大。“大炮巨舰”的趋势一直持续到飞机出现。飞机比军舰更快、更灵活,活动空间更大。飞机的制造成本却比军舰低很多,可以组成大机群,攻击火力足够猛烈到击沉军舰。那些没有及时改变装备思想的海军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b?从地中海衍生出的海权
在马汉发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时,海权的概念已不新鲜。只是当时人们对海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是马汉的长篇巨著让人们了解到海权对历史事件的具体影响。受马汉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德国。德国是后起的大国,海军和陆军都受到地理环境严重制约,因此最热衷于地缘政治学。马汉没有使用“地缘政治学”一词,却是地地道道的地缘政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