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写到这里我笑了,因为又想起一件与茶有关的趣事。四川是中国茶文化的重地,我在那里有一位朋友天天
着与茶有关的社会事务,
朋如云,见多识广,但他的太太对茶却一窍不通。
节那天有四位朋友相约来拜年,沏
四杯茶招待,朋友没喝就告辞了,主人便
门送客。他太太收拾客厅时
为四杯没喝过的好茶可惜,便全
昂脖唱了。但等到喝下纔想起,丈夫说过,这茶喝到第三杯纔喝
味
,于是照此办理,十二杯下肚。据那位主人后来告诉我,送客回家纔片刻时间,只见太太两
发光,行动不便,当然一夜无眠,只听腹鸣如
。我笑他夸张,谁知他太太在旁正
告诉我:“这是我第一回也是最后一回喝茶。”
到此事情还没有完。女主人打开茶壶盖,用一个漂亮的金属夹
把喝
净了的茶叶———中国说法也就叫茶渣吧———小心翼翼地夹
来,一
平均地分给每一位客人。客人们如获至宝,珍惜地把茶渣放在面包片上,涂一
黄油大
吃下。
通过茶来作文化比较,可以产生很多有趣的想
,而我
到最难解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英国从中国引
茶叶纔三百多年,却构成了一
最普及的生活方式,而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实在太久了,至今还彻底随意,仍有大量的人群对茶完全无缘,这是为什么在英国很难找到完全不喝茶的人,但在中国到
都是。我在台湾的朋友隐地先生,傍着那么好的台湾茶却坐怀不
,只喝咖啡。哪天如果咖啡馆里轻轻的音乐与咖啡的风味不谐,他耳朵尖如利刺,立即听
,而且坐立不安,一定要去与经理
涉。那次他知
我
喝茶而瞒着我到茶叶店买好茶,回来对我的惊讶描述使我确知他是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接
茶叶。看着这位年长的华文诗人,我简直难以置信。另一个特例就是这次与我一起考察欧洲的同伴邱志军先生。晚饭前在餐厅只要喝一
那
淡如清
的茶
,只一
,他居然可以整夜兴奋得血脉贲张,毫无睡意,直到旭日东升。
英国人思维自由而生态不自由,说喝下午茶便全民普及,同时同态,鲜有例外;中国人思维不自由而生态自由,
你什么国粹、遗产,诗意、文化,全然不理,各行其是,最普及的事情也有大量的民众不参与、不知
。
中国文化人千万不要再从这个现象洋洋得意地证明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征服,我前面已说过,他们喝茶已剥除了中国诗意和中国文化,因此每日不离的原因要从别
来寻找。在我看来,基本原因比较原始,是由于茶提供了一
于健康、风度无损的轻微刺激,而接受这
刺激又成为片刻放松的借
,于是每天就有了一
以喝茶为节拍的生活节奏。
他们这样喝茶,如果被陆羽他们看到,真会瞠目结
。既不是中国下层社会的解渴,也不是中国上层社会的诗意,倒成了一
夸张地显示尊贵的仪式,连那茶渣也
犬升天。虽然尊贵,但茶的“文化国籍”已经更换,因此他们也就贪图方便,到自己的属地印度、尼泊尔、锡兰去
茶了。
茶被英国广泛接受之后,渐渐变成一
每日不离的生活方式,再也不是贵族式的
藏密裹了。至今英国人对茶的日消费量仍是世界之冠,已经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茶,英国人的日
怎么过。
既然如此,英国人一般不喝太
的茶,很少听到他们有喝茶喝“醉”了的事,但这在中国常有,特别是喜
喝乌龙和普洱的族群。每天淡然于一
固定的节奏中,这也正是他们在饮
中缺少诗意的表现。
此中国茶在那里完全改变了角
、转换了
份。
当初英国贵族请人喝茶,全由女主人一人掌
,是女主人显示
份、权力、财富及风雅的机会。她神秘地捧
了那个盒
,打开盒
的钥匙只有一把,就掌握在她一人手上,于是当众打开,引起大家一阵惊叹。杯盏早就准备好了,招呼仆人上
。但仆人只有提
的份,与茶叶有关的事,都必须由女主人亲自整治。中国泡茶有时把茶叶放在茶壶里,有时则把茶叶分放在每人的茶杯里,让客人欣赏绿芽褐叶在
里飘
浸
的鲜活样
。英国当时全用茶壶,一次次加
,一次次倾注,一次次
谢,一次次煞有介事地
称赞,终于,倾注
来的茶
已经完全无
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