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侠:九十年代的知识群的分化,一批人下海经商,一批人漂洋过海,继续学术的人很少。而且,九十年代知识界的最大特
,就是经济学成为显学,取代了八十年代的文学、
学。像胡鞍钢、叶绍光这样的洋博士,看准了宏观调控时期决策者的所好,
个"国家能力报告",从中西的比较中论证中央的经济集权的合法
。称中国的财政现状是
地方、弱中央,主张加
中央集权,提
国家提取财政资源的能力。叶绍光后来与胡鞍钢分手,把国家的财政能力及财政效率与民主制度直接挂钩。还有樊纲、盛洪、刘伟、钟朋荣被称为京城"四少",他们的理论主要是为上层决策
理论论证的,还喜
上电视作秀。再有就是喝了
国洋墨
的崔之元、甘
等"新左派"为代表,他们注重分
上的平等问题。
老侠:对。在这类知识群外,也有一批
持学术自由取向的知识分
,秦晖、刘军宁、雷颐、谢泳、汪丁丁、何清涟、朱学勤、朱大可等等。何清涟写了一本书叫《现代化的陷阱》,敢于
及现实问题,敢于呼吁经济学的
义关怀和人文
神。
王朔:你说学术上也有这情况吗——谁跟权力近谁的声音就越响亮?
老侠:八十年代的知识群没有明显的分化,八十年代初的民间群
与
制内群
的区别,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消失了,民间群
除了极特殊的人,大都
了
制内,都成了准官方的
制化的知识权力,但九十年代知识群
的分化特别明显。学院派与幕僚派之外,还有脱离
制的个
文化人,这些人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你是作家中最早的有影响的写作个
。其他的如歌星、影星。但很快,这些人,包括你,又被整合
亚文化
制内——即逐渐丰满成型的大众文化的商业运作
制。
老侠:肯定有,而且相当普遍。这里有两情况。一
是幕僚型的知识分
,他们的声音在某
意义上就是权力的声音。厉以宁、胡鞍钢、樊纲等等,他们的声音会成为经济学界的主
。吴敬涟老先生是个例外,他也是幕僚型,但他
持自己的独立的批判
立场。另一
是投其所好的跟风派,这是学院派知识分
的主
,不分搞什么专业的。学术界提
本土化、规范化,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突然走红,搞经济学的盛洪、社会学的邓正来、法学的朱苏力,以及崔之元、甘
等,甚至连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指导者李陀从
国回来后也成了民族主义者。还有王一川、张法、王岳川、张颐武这些以研究西方现代
学、后现代理论著称的人,也长篇大论地谈起"中华主
"与"中华他
"。这些学院派知识分
的嗅觉极灵
,嗅
味儿就一拥而上,抓住东方主义,抗拒西方的文化霸权、语言霸权,这与抗拒西方的政治霸权、经济霸权正好吻合。
老侠:对。现在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最致命之在于:面对如此混
而不公正的经济秩序,他们既没有起码的
义
又没有超过政策之上的理论创新,不敢正视中国经济困境的
心问题:产权的不明确和权力的无孔不久即权力的市场化。
自克思主义产生以来,
国一直有
克思主义者,有左派。他们也是基于分
不公而批判现行的资本主义
制,怎样才能通过现行
制的改革使财富的分
达到最大可能的平等。
但国已有了完善的自由市场,而中国的市场刚刚起步,且被权力所扭曲。因为自由市场以产权保障为基础。再说,市场经济中的自由。效率与分
的平等永远是一个悖论。没法在要求自由和效率的同时,还要求分
的平等。市场要求的是公正,而非分
上的平等。
别是中央台制成了《河殇》的专题片后,解说词全是居临下式的说教,用朗诵式腔调字正腔圆地去念,给人的
觉像《圣经》的那
命令式的救世主姿态:"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只要这
腔调
现,似乎念的东西就是真理,绝对真理。这个传统来自夏青们的播音,一直到现在《焦
访谈》的主持人的教主式的面孔。那时的文章,从文学到理论,大都是救世主腔调,人人都想当救世主,当教皇。在当时,社会上有"四大青年导师之称。当时的"寻
文学"、"黄土地"系列的电影,也有这
俯视的
在上的救世主心态。
王朔:谁跟权力的关系近谁就捡大的。
王朔:我对学院派特别兴趣,它是铁板一块吗?放过洋的与没放过洋、国内读完博士的是不是有一些区别?
由此引发了一场讨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生活很清苦,有人甚至连教职都岌岌可危。与那些遵命主义者的生活平差别很大,那些人依然是学术界的富翁。
王朔:我看经济学家大分都是这样。
王朔:大众文化制这块我比较熟,
居其中,
受其惠,也
受其害。我特别想了解的是那些土博士洋博士土教授洋教授的区别。